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世界貿易正在恢復增長勢頭。2017年,全球貿易量同比增長4.5%,創下2011年以來新高,并且超過世界經濟增長率(3.0%)。貿易增長低于經濟增長率的“Slow Trade”狀態時隔6年消失。然而,作為貿易增長引擎的全球半導體需求受智能手機銷售減速等影響有可能進入調整局面,這將令全球貿易增長面臨風險。數據顯示,2017年,亞洲的貿易量增幅達8.6%,成為拉動全球貿易增長的主要動力;在發達國家中,美國貿易量增幅從上年的0.7%提升至4.1%,日本則從負增長轉為增長3.1%,全球同時復蘇態勢顯著。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經濟循環研究所分析出口動向后,圍繞“經濟復蘇”、“美元”、“中國增長”和“半導體”四大變動因素進行了說明。該研究所的宮崎浩分析稱,發達國家的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受經濟影響,但在新興市場國家,2017年半導體因素推高了出口數量。美國高通和蘋果等“無廠企業”從事開發和電路設計,中國則負責最終產品組裝,而起連接作用的是在半導體制造設備和測試設備方面具有優勢的日本、提供半導體器件的韓國和中國臺灣。然而,受中國廠商智能手機銷售低迷和美國蘋果iPhone X減產等影響,半導體行業出現異變的跡象正在增強。受需求減速影響,用于智能手機存儲器等的NAND型閃存價格轉為下跌,有觀點認為高增長已迎來拐點。此外,啟動鋼鋁進口限制的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也將加劇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