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世界經濟開局良好,預計全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但是以美國為首的主要經濟體反全球化情緒高漲,全球范圍內面臨著來自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的風險,給世界經濟的增長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1.世界經濟開局良好,預計全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近日發布的全球制造業PMI表明,2018年一季度,全球制造業PMI均值55.7%,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結合指數變化,2018年,全球制造業將延續2017年以來的復蘇趨勢。一季度,亞洲制造業PMI均值為52.0%,較上年同期上升0.2個百分點。大多數亞洲新興制造業均保持適度增長趨勢。在發展中國家較為集中的亞洲地區,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均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通過深化改革推動內生性增長是亞洲經濟整體溫和增長的持續動力。
在對全球經濟形勢判斷方面,G20各國財長與央行行長一致認為,2018年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呈現穩定增長態勢的一年。一是2017年和2018年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將呈現正增長,改變近10年來經濟體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二是全球70%以上的經濟體都在增長。
2.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全面升級,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風險因素
美國政府近期屢次威脅要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關稅,推動對華貿易摩擦升級,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根據中銀國際的測算,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如果對中國貨物出口下降10%,那么將影響美國GDP增速0.01~0.02個百分點。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如果對美國貨物出口下降10%,那么將影響中國GDP增速0.05~0.08個百分點。雖然美中兩國對外貿易額較大,但自身經濟體量更大,對貿易沖擊仍具備相當的承受力。然而,隨著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將對全球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未能避免沖突將導致世界經濟“明顯”放緩,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下降0.5%。若中美貿易戰爆發,2019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將約增長2.5%,比先前預測的3%明顯下降。牛津經濟研究院稱,對于全球兩大經濟體而言,加征關稅將導致中美兩國GDP增長各損失約1%。
德意志銀行的研究報告稱,全球貿易戰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會引發經濟衰退,給全球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沖擊。最大的擔憂來自貿易戰可能帶來的通脹影響,抬高中美雙方國內的通脹水平并影響企業利潤分布,同時將極大地沖擊全球范圍內大類資產趨勢。影響的嚴重性來自多個方面,包括貿易流的大幅下降,將擾亂供應鏈;消費者支出減弱,因通脹上漲導致可支配收入下降;金融狀況收緊導致股市下跌、信貸差上升以及波動性飆升。
3.貿易政策環境惡化威脅著貿易增長,全球貿易增長或迎拐點
2017年,全球貿易的強復蘇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大亮點,不僅是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各國貿易都在這波復蘇中實現了同步發展。貿易復蘇背后是實體經濟復蘇的支撐,特別是制造業和資本品貿易復蘇的強勁帶動。中國和美國在全球經濟復蘇過程中充當了雙引擎。但是,進入2018年,逆全球化、內向型政策導向和貿易保護主義導致整體貿易政策環境的惡化,威脅著貿易的增長。各種在多邊框架以外的分散行動,在改善特定國家之間的貿易與投資環境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規則的沖突和矛盾,由此帶來額外的交易成本。在中間品貿易主導的國際貿易格局下,如果中美之間爆發全面的貿易戰,影響絕不僅限于兩國之間,全球價值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免于沖擊。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美國自中國的進口削減10%,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則可能減少19.9%。
4.全球債務水平觸及紀錄高位,美國債務規模持續擴大
國際金融協會發布的報告稱,全球債務2017年進一步增加21萬億美元,創237萬億美元的紀錄新高;新增21萬億美元占2012年以來總債務增量的比例超過80%。過去5年的債務增量中絕大部分來自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債務在這一時期從42萬億美元增至63萬億美元。相比之下,同期發達市場的債務總規模增加了4萬億美元,至174萬億美元。不過,目前發達市場的債務總水平依然遠遠高于新興市場。全球利率保持低位繼續支持債務累計水平。在新興市場中,巴西和俄羅斯依然放松貨幣政策,在發達市場中,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依然沒有退出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美國債務規模持續擴大或將危及金融穩定。由于特朗普在2017年12月簽署了減稅政策,經濟學家預計美國將會出現更大的預算赤字。2018年2月,特朗普簽署了債務限制暫停政策,允許無限次借款,直到2019年3月1日。3月17日,美國政府稱,國債首次超過21萬億美元,在特朗普上任的第一年,美國國債規模就增長了1萬多億美元。高盛公司警告稱,如果縱容美國負債持續攀升,最終將危及金融穩定。
5.全球投資并購保持增長,但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對投資并購交易構成障礙
聯合國貿發會在《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指出,預計全球投資流量在2017年將增至接近1.8萬億美元,在2018年繼續增至1.85萬億美元。摩根大通在《2018年全球并購展望》中指出,2018年,積極的全球并購環境將得以延續,科技變革將持續推動行業整合和跨行業并購。
各國仍然熱衷于吸引投資,但監管和限制措施的比例在上升。很多行業放寬了外國投資者的準入條件,特別是金融服務業、采掘業和房地產業。許多國家簡化了注冊程序,提供新的投資激勵措施或改革其國內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另外,一些國家正在實行私有化并采用新的公私合作機制。新的投資限制或管制主要反映了對戰略性產業的外資所有權、國家安全和本地生產中競爭力的擔憂。這些擔憂不僅體現在東道國的立法上,還體現在其行政決定中,特別是在與外國收購有關的兼并控制方面。企業同時還面臨影響其投資決定的政治壓力及不鼓勵到國外投資的留存措施。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宣布,歐盟計劃采取措施對海外流入歐盟的直接投資進行篩查。2018年1月,中企螞蟻金服與美企速匯金發表聯合聲明指出,由于未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許可,雙方決定終止合并協議。3月,特朗普再次出面阻止了博通公司收購美國芯片巨頭高通公司的計劃。
6.G20首次強調了加密貨幣的風險,正在促成全球監管的到來
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發布的公報草案顯示,加密資產對金融穩定性的威脅可能正在促成全球范圍監管的到來。雖然G20成員國認可加密貨幣背后的科技創新在提升全球金融體系的效率和包容性上具有一定的潛力,但公報草案表示,加密數字貨幣是“資產”,認為加密貨幣加重逃稅、洗錢等問題,加密資產缺少主權貨幣的關鍵特質,可能對金融穩定有影響。公報認為,加密資產應該繼續由制訂國家標準的機構監控。經合組織(OECD)向G20成員國和央行監管機構發布報告,呼吁在“包容性框架”中實施加密貨幣征稅全球統一標準。
全球主要國家已經開始對加密貨幣實行監管。俄羅斯推進了加密貨幣的合法化進程。白羅斯通過立法確認加密貨幣交易的合法性。美國通過云端法案(CLOUD)對加密貨幣加強監管。中國央行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稱通過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澳大利亞已將該國的加密貨幣提供商置于其金融情報機構的管轄范圍內。希望通過這一措施來幫助降低洗錢、資助恐怖主義和網絡犯罪風險。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表示將對國內3家商業銀行進行調查,以檢查其是否遵守了加密貨幣反洗錢的指導方針。歐盟官員表示,在進行了有關加密貨幣的圓桌討論之后,未來幾個月內將可能制定有關加密貨幣和區塊鏈資產的新規定。印度儲備銀行發出禁令,要求其監管的銀行在3個月內切斷與加密貨幣交易相關的聯系。巴基斯坦國家銀行也發出禁令,禁止該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為加密貨幣交易提供服務。但是,部分國家并不認為加密貨幣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巴西央行行長表示,巴西不會對加密貨幣進行監管。意大利央行行長和英國央行行長認為,加密貨幣不會構成全球金融穩定性風險。
7.不斷升級的中美貿易摩擦令國際油價承壓,沙特和俄羅斯擬結成長期石油聯盟
中國是美國原油的主要進口國,進口量約40萬桶/日。市場擔憂,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情況下,美國頁巖油將成為中國下一個打擊目標。中國可以隨時拋棄美國的能源,但對于美國來說,能源是敏感話題。通常來講,當市場出現風險時,原油價格會因為避險需求而上漲。但當這種風險影響到經濟發展時,那么此時的原油價格就會下降,而目前的中美貿易戰風險就屬于這種。貿易戰影響會通過全球產業鏈擴散,從而影響到全球經濟增長。最終,由全球經濟下滑帶來的需求下降會促使全球原油價格下降。因此,目前的貿易戰風險正在給全球原油價格施加下行壓力。
沙特和俄羅斯是世界兩大石油出口國,合計產能約占全球石油總產量的1/4。沙特和俄羅斯正在考慮達成一項協議,將延長始于2017年1月的短期減產協議。據悉,雙方正在努力將短期協議轉變成10~20年的協議,且就大局已達成共識。除了穩定油價,長期協議還有更多的其他意義。一直以來,美國都是中東占主導地位的超級大國,沙特則是歐佩克的“領頭羊”,如果沙特與俄羅斯達成長期協議,那么無異于加強了俄羅斯在中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