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資源比石油對經濟的影響更大,比石油更有可能引起國家之間的沖突;也沒有哪一種資源能像石油一樣,會對全球地緣政治造成較大影響。世界石油的消費區域構成與資源區域構成的嚴重錯位和失衡,使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從未停息過。
一、全球能源格局悄然改變
全球石油工業歷經近150年的發展,到20世紀末形成了以歐佩克等為主的世界石油儲產區域格局和以北美、亞太、西歐為主的世界石油消費區域格局。
然而,這種情況即將結束。因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能源結構以及各國在全球能源中的地位發生了重大改變:全球油氣生產重心西移,消費重心東移;原油定價權正從歐佩克手中滑落,國際天然氣貿易規則也已發生重要變化……
頁巖革命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綜合生產國。自20世紀70年代經歷了數十年的產量下降后,當前美國的石油產量大幅提升。美國正在擺脫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從而也減少對原有中東供應路線的保護。這也讓全球能源格局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全球石油生產行業中出現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和美國三足鼎立的格局。
伴隨著美國頁巖氣、加拿大油砂和巴西深海石油的開采,一條新的能源軸線已在西半球悄然崛起,并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改變全球能源分布版圖。
二、美國悄然修改了原油出口管制
2016年,美國修改《綜合撥款法案》,放松了對原油的出口管制。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美國對原油出口始終執行較為嚴格的出口管制措施。而出口管制又被看作是美國對外貿易的最后屏障。2016年,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刪除了《美國出口管理條例》中關于原油的短期供應許可要求,取消了對美國原油出口長期法定限制,原油出口商可以享受與石化產品出口的同等待遇。盡管仍受《美國出口管理條例》管轄,但管制條件大為放松。這也說明,美國的原油出口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戰略性改變是基于長期的考量,是美國基于全球能源格局已經出現了較為明確的變化趨勢而作出的重大調整。
三、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將成為全球油氣消費中心
在全球油氣生產重心西移的同時,消費中心則東移。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的油氣消費正快速增長,在全球消費總量中的占比正持續擴大。
中國正在試圖從能源密集型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石燃料進口國,但對于霧霾以及過度依賴進口石油的擔憂使中國愿意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中國正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能源轉型。
近年來,印度政府的經濟改革推動了其經濟的增長,并帶動了印度石油消費的較快增長。2015年,印度石油消費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印度天然氣消費也逐步增長。
上述的能源轉型大部分都是基于技術發展,從而引發了全球爭奪最先進技術的競賽。正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弗朗西斯·奧沙利文所說:“我們正從一個能源價值根植于資源之中的世界進入一個技術就是資源的世界。”
四、美國希望成為全球能源的主宰
自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以來,每一任美國總統都將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性視為政治上的弱點。1980年宣布的卡特主義政策,其主張美國有權使用武力來保護其在中東的戰略利益,目的就是確保石油的穩定供應。
在過去10年里,美國頁巖革命的爆發改變了世界油氣工業的版圖,打破了國際油氣貿易的原有格局。全球天然氣生產格局也發生了相似變化。美國天然氣出口正發揮“鯰魚效應”,攪動著國際天然氣貿易格局。使俄羅斯、卡塔爾等傳統天然氣出口大國承受更大的競爭壓力。
特朗普政府背后的力量是石油、軍火等集團。因此自特朗普上臺后也必定要為這些集團謀取利益。為了謀取利益,特朗普不斷采取行動,為美國油氣資源打入全球市場鋪路。這些行動無非圍繞兩個主題進行:(1)讓現有油氣市場中的部分國家讓位(如果不讓位,憑空又多出一個供應國,供應量加大,油價可能會下跌),同時抬高油價;(2)讓全球主要能源進口國盡可能多買美國的油氣。
之前也曾經提過,只有在全球石油價格高企,且美國油氣資源儲備和開采技術一直保持領先的情況下,美國才可能成為全球油氣凈出口國;反之,則將成為油氣凈進口國。目前,美國產油區儲備量不斷上調,剩下的就是國際油價和技術(主要是成本)的影響。2014年油價的突然崩盤,使美國頁巖油商虧損無比慘重,產量也出現下降。但由于勘探開發效率的提升和作業成本的下降,美國主要頁巖油盆地的井口成本從2014年的 60美元/桶~80美元/桶降至40美元/桶以下,年均降幅達到22%。因此,如果美國希望進入全球能源供應大國的行列,國際油價起碼需要在40美元/桶以上,而且越高越能刺激本國生產商加大生產,然后帶動技術的進步促使成本不斷下降。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2017年,全球石油產量排行榜前十名分別為:美國、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伊朗、伊拉克、阿聯酋、巴西和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目前與美國走得很近,阿聯酋也親美;加拿大與美國更是“老鐵”;中國主要是消費國;伊拉克、科威特已經是過去時。美國現在油氣上的最主要對手就是俄羅斯。
因此,美國先是將俄羅斯(還有中國)看作是“戰略競爭者”,然后打壓俄羅斯經濟,動用一切可用的制裁手段……接著又去打壓俄羅斯“罩著”的小弟敘利亞,現在又輪到了伊朗。
全球主要能源進口國主要是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國家。中國雖是全球能源進口大國,但自美國的進口份額并不多。所以美國也有些急眼。于是,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各類調查、發布各種中國威脅論、制裁中國企業,甚至不惜挑起貿易戰……美國商務部長甚至明目張膽地表示:“要想讓特朗普總統高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購買更多的美國天然氣……”
五、伊朗是美國稱霸全球能源市場的一步險棋
當地時間5月8日下午2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并將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的制裁。
2015年7月,《聯合整體行動規劃》(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JCPOA)實施后,伊朗原油出口量上升,天然氣資源的開發繼續進行并且加速。2016年底,經伊朗議會批準,伊朗政府實施了稱為伊朗(或綜合)石油合同(IPC)的新石油合同模式。這一新框架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外國投資,并用技術來刺激上游石油和天然氣項目的發展。
迄今為止,IPC只有兩份最終合同。第一個是與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于2017年7月簽署的開發南帕爾斯油田第11期的協議。該開發不會生產任何原油,但預計會產生大約8萬桶/日的凝析油。最近,俄羅斯國家控制的 Zarubezhneft在IPC下簽署了石油開發合同。據報道,俄羅斯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和塔特弗石油公司都在考慮與伊朗達成上游協議。最新協議于2018年3月中旬在Zarubezhneft、NIOC和Dana Energy之間簽署,旨在開發伊拉克附近的西部Paydar和Abadan陸上油田。這份為期10年的合同要求提高采收率,并將產量增加至48000桶/日。
2017年,伊朗原油和凝析油的最大買家是中國、印度、土耳其和韓國。其中,中國和印度約占伊朗出口總量的43%,而土耳其和韓國自伊朗的進口量也相當可觀。在執行JCPOA后,伊朗在2016年恢復對歐洲的原油出口。2011和2012年制裁之前,歐洲煉油廠一直在購買和加工伊朗原油,但他們在2012年初停止了進口。2016和2017年,一些歐洲國家恢復了對伊朗石油的采購,包括克羅地亞、法國、希臘、意大利、馬耳他、荷蘭、波蘭和西班牙。
六、美國的算盤和其他國家的博弈
奧巴馬執政期間,民主黨為了從中東戰爭中快速撤出,簽署了伊核協議。在美國主動撤退、留下的權利真空之下,以英法德為代表的歐洲國家,迅速獲得了伊朗的石油開發冶煉權益;中印獲得了廉價的伊朗石油并降低了國內的CPI和外匯支出;俄羅斯更是保障了傳統盟國伊朗的地緣安全;甚至連美國執政的民主黨也趁機打擊了共和黨背后的石油和軍工集團。而伊核問題上受損的只有當時美國的共和黨。到特朗普執政時,美國共和黨終于有機會得以長舒一口悶氣了:第一是共和黨背后的石油軍工利益集團,以及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游說集團所驅動,特朗普必須要兌現競選承諾;第二則是特朗普自2017年1月上任后,就一直對伊核協議存有頗多不滿,多次稱之為美國簽署過的“最糟糕協議”。糟糕的地方包括:協議簽署之后的10年,也就是到2025年失效后,協議對伊朗鈾濃縮活動所作的限制就自動解除;其次,伊核協議沒有把伊朗的彈道導彈發展問題納入進來,而且授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權力也不夠充分。同時,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認為,美國和伊朗在伊核協議上不對等。伊朗得到了它想要的,擺脫了國際孤立和制裁,近年來在中東呈崛起之勢,站在了美國及其中東盟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對立面,而美國在這個協議中并沒有得到什么;第三,制裁伊朗,限制其油氣生產,美國可以趁機填補市場,一邊加大產能,向全球輸出頁巖油,一邊享受高油價帶來的實惠。
然而,美國的行為引發了大國的一致排斥。不同于敘利亞問題,美國有英法等盟友的強力支持,在聯合國形成了美英法聯盟的優勢局面。在伊核問題上,美國卻陷入了美 VS俄中英法德的1V5的劣勢局面。德國、法國、英國發表聯合聲明將繼續留在伊核協議內,這意味著德國、法國、英國將繼續和伊朗正常經濟來往,繼續捍衛歐洲國家在伊朗的經濟投資。俄羅斯也表態繼續留在伊核協議內,繼續與伊朗保持正常的經濟來往。中國毫無疑問也會繼續留在伊核協議內,繼續保持正常的經濟來往。伊朗通過加大吸引歐洲各國、中國、俄羅斯的投資,讓各個大國在伊朗都有豐厚的經濟利益,恰如一句形象的比喻“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特朗普其實也并不想將美國再次拖入戰爭,而是希望簽訂一份新的伊核協議,讓美國也能從中獲益。正如美國財政部長努欽所說:“本屆政府決心解決伊朗破壞中東局勢穩定活動的問題……我們將繼續與盟國合作,建立一個真正符合我們長期國家安全最佳利益的協議”。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本文大膽設想,該項新伊核協議的內容應該是限制伊朗石油出口,而缺口部分將由美國填補。正如美國金融博客Zerohedge評論,特朗普的目標不是懲罰伊朗,也不是把伊朗趕出國際社會,而是用威脅和施壓的手段促使油價飆升。
(機工智庫研究員 金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