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2017年的同步增長后,當前全球經濟復蘇正面臨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進入2018年6月后,貿易保護主義、通貨膨脹壓力和貨幣收縮三大風險因素互相交織,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挑戰。(1)貿易保護主義為全球經濟增長籠上陰云。特朗普政府掀起“逆全球化”,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挑戰。從中期看,如果貿易保護主義繼續發酵,將加大某些國家行業過剩,并抑制相關投資;從長期看,貿易保護主義將阻礙全球技術交流和進步,不利于國際分工和競爭,導致勞動生產率下降,削弱全球經濟增長潛力。歐洲央行警告稱,實施更高的貿易關稅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一個重大風險,全球經濟活動和貿易短期內的風險均衡已出現惡化,隨著眾多發達經濟體接近產能高限,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2)2018年全球物價上行已成共識,經濟有陷入滯漲的風險。其中,國際油價持續上漲成為推升發達市場通脹水平的重要因素,拉尼娜天氣狀況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美元指數上漲帶來的本幣貶值則推升新興市場國家通脹水平。全球化一直是抑制通脹蔓延的可行路徑,而特朗普政府加征關稅,將再度刺激通脹率走高,迫使美聯儲以比目前制定的漸進路徑更快的速度提高利率。(3)貨幣收縮是套在全球經濟增長頭上的另一個“緊箍”。2015年12月美國開啟本輪加息周期以來,全球性貨幣收縮逐漸提上日程。目前,除美國外,英國、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也追隨美國步伐開始收緊貨幣政策,歐洲央行則表示或提前結束量化寬松政策,而阿根廷、土耳其等遭受本幣貶值沖擊的新興經濟體更是大幅加息以對抗資金外流。在這種加息節奏之下,全球性貨幣收縮或進一步提速。全球流動性緊張及美元升值帶來的資金回流,勢必首先對新興經濟體中的“雙赤字”國家帶來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