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G20峰會期間進行了舉世矚目的晚餐會晤,雙方達成了貿易“休戰”的重要共識,中美兩國的資本市場或許能夠暫時喘一口氣。但是“休戰”只是暫時的,談判和斗爭才是持久的。肇始于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將注定構成中美關系史上最為漫長的一輪經濟外交紛爭。
2017年,中美兩國元首共進行過3次會面,分別是2017年4月海湖莊園會晤、7月G20漢堡峰會碰面及11月的北京會晤;而此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會晤則是2018年中美雙方最高領導人惟一的一次面對面溝通,與2017年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兩國元首見面次數的減少一方面反映了2018年構成中美經貿關系乃至中美雙邊關系的“嚴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兩國協商解決矛盾沖突的困難,因為中美貿易摩擦所涉及的諸多結構性問題恐怕不是技術層次的官員所能輕易解決的。因此,此次阿根廷G20峰會期間的習特會晤為緩解中美貿易糾紛提供了最后的機會窗口。
此次中美領導人會晤最顯著的成果是,美方承諾此前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在2019年1月1日后仍將維持在10%,而不像此前宣布的提升至25%。此外,雙方還達成共識,不再互相征收新關稅,而且有可能通過談判取消此前已經征收的所有關稅。這對緩解中美經貿摩擦而言是一個積極、重大的進展,為雙方經貿談判贏得了時間,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內兩國經濟團隊將重啟談判、加緊磋商;同時,這也向外界傳遞了積極信號,即中美經貿關系并未陷入最后絕境,雙方仍有通過貿易談判緩解緊張局勢的一線生機。
不過,根據美國白宮發布的聲明,如果雙方在未來90天內未能就某些重要問題達成協議,美方仍然會將10%的關稅提高到25%。因此,未來90天就顯得極為關鍵,而兩國經濟團隊究竟能否在規定期限內通過談判達成全面“停戰”協議,仍然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從中方的角度上看,為了實現中美貿易戰的“臨時性休戰”,中國承諾從美國大量購買農業、能源、工業和其他產品以緩解貿易失衡,并同意就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網絡入侵和網絡盜竊、服務業和農業等領域的結構性改革與美方展開談判,然而這些問題解決起來卻非一日之功,因此殊無樂觀的理由。
這一輪中美經貿摩擦有著深刻的結構性根源,從而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幾乎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2018年,美國對華經濟戰略發生了40年來的最大轉型,經濟接觸宣告終結,新的經濟競爭戰略正在快速成型之中。在新的戰略背景下,中美經貿關系被兩個核心問題困擾:一是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競爭,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并對中國的產業政策、貨幣政策乃至經濟制度提出了系統性批評;二是兩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雙方都努力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和生物醫療等新興行業占據技術優勢。而這二者均與兩國核心的經濟利益密切相關,遠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解決的。尤其是雙方的技術競爭問題,一方面中國不可能放棄產業升級,必然會都朝著全球價值鏈的上游繼續攀登;另一方面美國也不可能任中國實現技術趕超,必然會想方設法地遏制中國經濟的崛起以緩解競爭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中美經貿關系中的結構性矛盾恐怕是難以調和的。任何希望通過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經濟協議來解決中美在經濟領域的所有分歧,恐怕都相當不現實;而另一部分人寄希望于美國政府的更迭來解決問題同樣也是不現實的。
當然,存在矛盾并不意味著中美雙方必將陷入完全對抗的狀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經濟仍然具有高度互補性,在農業、能源、金融、教育、醫療等諸多領域仍存在著巨大的合作潛力。而且中美兩國對于一個穩定而開放的全球經濟秩序仍然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因此,雖然未來的中美經濟關系不容樂觀,但如果兩國領導人能夠超越民族情緒,始終堅持戰略理性,有效管控分歧,雙方依然能夠實現在良性競爭中的有效合作,確保中美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在中美經貿摩擦日益長期化的背景下,中國應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種準備既包括物質手段上的準備,也包括國民心態上的準備。而應對這場“持久戰”的最佳方式絕不是走向封閉,而是努力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通過擴大外國進口、放寬金融準入、完善投資環境,以增加中國市場對于全世界的“磁力效應”,從而真正成為新型全球化的引領者。如果說中美“貿易戰”在長期內可能會分出個輸贏,那么中國唯有以更加開放的方式,才有可能化解來自美國的經濟競爭壓力并且成功實現經濟崛起。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