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港媒報道,臺灣地區出口訂單2018年12月出現32個月來的最大跌幅,預示著亞洲制造業今年上半年將出現大幅放緩,原因是中美貿易爭端的溢出效應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發生變化。臺經濟主管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2月的出口訂單比2017年12月減少50.9億美元,降幅達10.5%。該部門官員稱,這一降幅比預期的更為嚴重,將導致2019年一季度的訂單進一步減少,今年下半年才會開始“緩慢回升”。臺北智庫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說:“這些數字表明,外部市場需求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影響再繼續擴大,所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都需要更加小心。”報道稱,出口訂單往往是一個先兆,反映了臺灣地區的實際出貨量以及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工業國等其他亞洲制造業中心的出口走勢。穆迪分析公司駐新加坡的首席亞太經濟學家史蒂文·科克倫說:“亞洲各地似乎出現了很強的聯動性。這與生產過程相互關聯以及中美貿易戰影響波及整個地區的看法是一致的。”報道稱,中國大陸和美國是臺灣最大的市場,2018年12月來自中國大陸的訂單下降10.3%,而來自美國的需求增長5.6%。科克倫說:“臺灣經濟嚴重依賴出口,因此全球發生的重大事件對臺灣的影響是巨大的。”此外,市場調研公司IHS馬基特公司在一份報告中說,未陷入貿易爭端的經濟體很容易“因為本地區出口商品的需求放緩而間接地受到打擊,要么是通過供應鏈的傳遞,要么是作為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一種反應”。渣打銀行駐臺灣地區的東亞區高級經濟學家符銘財說:“臺灣的出口產品生產商仍然是全球供應鏈上的關鍵一環,而出口訂單反映了重要科技行業、石化行業以及其他關鍵行業的全球前景。臺灣的出口訂單數字的確讓我們可以一窺這些行業的情況。”臺經濟主管部門說,2018年12月,臺灣機械行業訂單降幅最大,下降了22.5%。來自中國大陸的訂單下降“明顯”,減少了3.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