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特朗普政府實施了包括關稅在內的旨在縮小貿易逆差的“美國優先”政策,但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在2018年飆升至創紀錄高位,原因是減稅推動的強勁國內需求拉動了進口。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推行保護主義貿易政策議程,以保護美國制造業免受他所說的不公平外國競爭。特朗普自稱是“關稅人”,在競選期間和擔任總統期間,他都承諾通過屏蔽更多不公平的貿易進口,并重新磋商自由貿易協定,來減少赤字。美國商務部3月6日表示,2018年12月商品貿易逆差跳增12.4%,是導致2018年商品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水平的原因之一。2018年美國總體貿易逆差激增12.5%,至2008年以來最高。白宮認為,減少貿易逆差將推動經濟增長年率在可持續的基礎上達到3%的目標。政府還試圖通過1.5萬億美元的減稅計劃來刺激經濟,這一計劃提振了消費者和企業支出,幫助將2018年進口商品規模提高到創紀錄的2.6萬億美元。
2018年,美國對價值2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中國政府則對價值11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包括大豆和其他大宗商品)加征關稅。特朗普推遲了上調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關稅的計劃,因旨在解決持續了八個月的貿易戰的談判仍在繼續。因預計政府會上調中國商品關稅,美國企業可能增加了進口商品儲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是導致去年貿易逆差擴大的原因之一。
2018年,美國對華商品貿易逆差增長11.6%,達到419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美國還對進口鋼鐵、鋁、太陽能電池板和洗衣機征收關稅。2018年,美國從以中國、墨西哥和德國為首的60個國家的進口創下紀錄。雖然2018年的商品出口額達到創紀錄的1.7萬億美元,但受中美貿易爭端、全球需求放緩以及美元走強等因素的拖累,2018年最后三個月的出口額下降。美元走強削弱了美國制造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經濟學家預計,即使美中兩國達成貿易協議,出口也將保持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