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府3月12日在調查世界經濟動向的報告《世界經濟潮流》中分析了中美貿易摩擦對兩國及世界經濟的影響。報告指出中國現在已成為高附加值產品和零部件的出口基地。報告還表示了如果中美貿易摩擦導致中國出口減少,其影響很可能擴大到世界各國的觀點。該報告使用聯合國的數據對中國貿易產業的結構變化進行了歸納。迄今為止,中國一直是進口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在國內生產成消費產品后再進行出口,承擔著“世界組裝工廠”的職能。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零部件等半成品、設備等生產資料的制造技術,并逐步推進本地化生產。半成品在中國的出口中所占比例2016年為41.1%,生產資料為31.2%,均比2000年提高了10個以上的百分點。與此同時,消費產品所占比例在2016年為27.0%,比2000年下降了至少21個百分點,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正從組裝逐步過渡到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與出口。比較在出口中本國創造的附加值比率,中國在2018年為87.1%,高于美國的86.7%。電氣設備等在中國生產及出口的高附加值零部件已成為美國制造業不可或缺的東西。在美國出口的產品里面,產自海外的零部件等附帶的附加值在2018年約占13%。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份額進行細分的話,中國占12%,較2000年的4.9%大幅提升。日本則由2000年的13.6%降至2018年的5.6%。
中國已成為美國的最大進口對象國,2017年占到美國進口的21.6%,為1980年以來的最高。正在迫近1986年日美貿易摩擦激化時日本在美國進口當中的占比(22.4%)。對于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日本內閣府的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的存在感提升”,中國正逐步形成對美國的威脅。日本內閣府分析認為,如果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中國向美國出口的附加值就會減少,“還將影響到美國汽車和半導體等領域的出口”,并進一步指出,中美間的貿易摩擦不僅影響發達國家的貿易,“還有可能影響到亞洲新興市場國的貿易”。關于貿易摩擦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進行了推算,2019年將壓低全世界GDP增長率0.78%,2020年則壓低0.82%。2019年美國對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進口加征25%的關稅,將壓低各國的設備投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這一狀況進行了推算。從各國情況來看,對中國的影響最大,2019年將壓低GDP增長率1.63%,2020年壓低1.41%。美國也將在2019年被壓低0.91%,2020年被壓低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