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起,日本正式終結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這一政策的調整,將對我國出口企業尤其是化工、紡織企業產生明顯影響。日本自1980年起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是關稅優惠幅度最大的普惠制給惠國。2018年12月,日本財務省正式宣布重新調整“特惠關稅”制度的對象國,將中國、墨西哥、巴西、泰國和馬來西亞5個國家從發展中國家關稅減免名單中剔除,這意味著中國對日出口企業將受到較大沖擊。以浙江為例,日本是浙江外貿出口的第三大國,僅次于美國和德國。據杭州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浙江省對日出口837億元人民幣,當年杭州海關共為浙江輸日產品簽發普惠制證書24569份、貨值61億元人民幣,可享日本關稅減免約1.8億元人民幣。主要簽證產品為化學工業品、塑料制品、水海產品、鋼鐵制品、肉魚制品、紡織品、機電產品等。之前輸日普惠制關稅優惠幅度平均約為3%,普惠制待遇取消后,輸日商品平均關稅稅率將上浮約3個百分點,部分產品甚至上浮超10個百分點。目前,我國輸日產品中紡織品、鞋靴、傘和箱包等在日本進口市場占比約60%。4月1日后,日本依然保留給予越南、印尼、印度等國的普惠制待遇,這些國家產品價格競爭力增強,我國的出口產品面臨激烈競爭。此外,在華日本公司投資策略也將受到一定影響。一些日資企業在我國設置生產基地,采購國內原材料制造產品后返銷日本,關稅成本的提高或將使得日資企業重新考慮全球生產基地配置,取消在華擴大投資的計劃。對此,企業一方面應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逐步擺脫價格優勢依賴;另一方面,要繼續充分利用原產地優惠政策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