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標普全球的中國議題資深分析師小組發布報告《新的大博弈:中國、美國與技術》表示,技術是中美爭端的核心所在,而非雙邊貿易赤字。標普全球的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Shaun Roache表示,“中國的長期增長目標依靠持續的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升來彌合與西方國家的收入差距。技術轉讓變慢意味著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減速和經濟再平衡過程更加艱難。”標普全球認為,美國的貿易和投資政策旨在減慢技術轉讓速度,除非中國切實采取更多措施保護知識產權、擴大外商市場準入,同時創造與中國本土領頭企業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貿易差額的重要性排第二位。標普全球經濟學家Vince Conti表示,“此次‘大博弈’的短期影響可控。若貿易摩擦的規模不大,中國能通過在國內出臺經濟刺激舉措和允許人民幣貶值來抵消掉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標普全球表示,中美兩國“大博弈”的長期影響更為重要,也更值得關注。因為中國仍需依靠外國技術,來降低對舉債投資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的依賴,同時繼續追趕富裕國家。
毫無疑問,中國正在加大開發自主技術。2008~2014年,中國國內對技術硬件領域總產出的貢獻比例上升了約10個百分點,已接近90%。中國在附加價值鏈成功上移,部分反映了該國在提升人力資本和創造促進創新和學習的環境方面所付諸的努力。即便如此,標普全球認為,外資公司依然通過貿易與投資提供供應鏈上的主要投入。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對高端電子技術中使用的集成電路的巨大凈進口量。在另一個案例中,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的數據顯示,依靠技術輸入的657家中國出口商的供應商逾一半為外國公司。其中很多供應商總部位于美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在美國和亞洲供應商當中,逾一半來自科技制造業。沒有外國企業輸入這些中國短期內難以自行生產的技術,“新經濟”行業可能難以維持高速增長。Roache表示,“如果中美無法解決貿易爭端,對中國宏觀信用前景的長期影響是顯著的,現在這一點可能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