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國慕尼黑IFO研究所發布中國公司海外并購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公司海外并購的對象是規模更大、價格更低、利潤更低的公司。與其他國家公司的境外收購不同,中國投資者購買債務水平較高且盈利能力較低的大公司,在這些交易中支付的價格低于其他投資者支付的價格。由IFO總裁Clemens Fuest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對2002~2018年92個國家的7萬多家公司的跨境收購進行了分析。其中,1900宗收購的買家來自中國,在171宗收購中,中國投資者接管了德國公司。平均而言,中國投資者收購的公司總資產規模是其他國家投資者收購公司的7倍,債務比率高出6.5個百分點,收購時的平均盈利能力接近于零,而其他投資者關注的是收益為正的公司。中國國有企業更傾向于在原材料開采和農業領域收購目標企業,而中國私營企業更傾向收購電子、機械工程和汽車行業的公司。中國投資者買得更便宜的事實違背了人們普遍認為中國企業利用國家補貼系統性地超過其他投資者并將其趕出市場的觀點。Fuest指出,“中國投資者似乎更注重規模而不是盈利能力,從而避免了其他競標者的競爭,”對債務較大、盈利能力較低的公司的偏好也可以通過中國國有銀行的長期投資期限或更好的融資可能性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