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對中國商品征收的關稅“幾乎完全”由美國進口商承擔。這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宣稱“加征關稅是在充實美國庫”的說法再次出現對立。IMF研究顯示,“因關稅上漲造成的成本幾乎完全由美國進口商承擔,一些關稅已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其余部分則由進口商通過降低利潤率吸收”。該研究稱,“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關稅加征前)邊境價格幾乎沒有變化,關稅加征后進口價格則大幅上漲,與關稅幅度一致。”特朗普5月8日曾宣稱,對中國商品加征更高的關稅“正在充實美國國庫”,金額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的水平。但IMF的研究報告卻表達了不同的看法。IMF表示,即使加征關稅,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逆差仍“大體上保持不變”。
此外,特朗普還威脅對額外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關稅。而根據IMF的說法,這可能會損害消費者,因為企業可能將額外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IMF報告指出,增加關稅也可能損害經濟增長,雖然目前對全球增長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最新的貿易摩擦升級可能會嚴重挫傷商業和金融市場情緒,擾亂全球供應鏈,并危及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中的復蘇。事實上,關于美方所謂“加征關稅產生的成本會由中國來承擔”的說法,近期被美國輿論多次公開質疑和批駁。美國《新聞周刊》5月22日就援引由紐約聯邦儲蓄銀行、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發布的文件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已因2018年美國對外加征關稅掏了腰包,2018年月均多繳30億美元的稅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