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慕尼黑Ifo經濟信息研究所最近一期《世界經濟概覽》(World Economic Survey )上刊登的調研結果顯示,在美國和歐洲,分別有70%和56%的經濟專家贊同如下觀點:“在我的國家,全球化已達到了接受的極限。”法國人的批評性態度尤其突出:85%的受訪者表示“完全或相當贊同”上述觀點。這是在所有120個接受調查國家中的最高值。在捷克(70%)、奧地利(69%)、英國(68%)以及德國(64%),受訪者也認為,國內對全球化的批評態度占上風。尤其是過去數十年里大大受惠于跨境貿易的那些國家,對全球化的接受心理似乎達到了上限。正是在這些國家,反向運動也特別明顯:英國的退盟公投、美國的特朗普及其“讓美國再度偉大”、法國的黃背心。該調查報告共同撰稿人之一、Ifo研究所專家加爾尼茨(Johanna Garnitz)表示,“在這些國家,民眾說,全球化已達至上限,到此為止,不能再下去了。”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加爾尼茨指出,對于全球化,發達國家民眾總體上比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持批評性態度。不過,她補充道,從全球范圍看,“正面的和負面的看法持平”。加爾尼茨指出,在中國這個世界出口冠軍和長期的世界工廠,對全球化持積極看法的人占多數(77%),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許多其它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國家,情況相同。她認為,這些國家仍將巨大希望與全球化連系在一起,“富裕國家的人們則相信,極限已經達到,不再能從全球化更多受惠。”不過,也有例外。在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對全球化持積極看法的人相對較少(少于40%);而在工業國家中,韓國人對全球化的態度最積極(83%),在歐洲,也有不少國家,其國民對全球化多持積極看法,如葡萄牙、瑞典、盧森堡、丹麥以及芬蘭,其比例均在60%~7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