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聯儲高層釋放了計劃降息的“鴿派”信號,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則已經相繼降息,全球“降息潮”有望就此正式拉開序幕。綜合看,可能到來的全球經濟顯著放緩,是本輪全球貨幣政策轉向的主要誘因。6月4日,美聯儲主席和副主席都表示,“將采取適當政策支撐經濟增長”,被市場普遍解讀為要降息。一項預測美聯儲決策較為精準的聯邦基金利率期貨數據顯示,年內降息概率已超過90%,降息兩次及以上的概率超過70%。因此,沒有意外的話,美聯儲年內降息幾成定局。鑒于美聯儲一直強調保持耐心,且美國經濟短期內尚難陷入衰退,預計降息最快也要到2019年三季度。對比之下,歐央行原計劃的加息還沒開始就已結束,并于今年3月推出了新一輪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日前澳大利亞首開近幾年來發達經濟體降息的先河;印度則年內已經降息3次。歸因來看,經濟走弱是全球貨幣政策轉向寬松的主因。數據顯示,年初以來,最能表征美國經濟動能的私人消費和私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顯著下滑,最新的5月美國制造業PMI也回落至2016年10月以來最低水平,而以德國為代表的歐元區經濟已疲軟了數月之久。從我國來看,接下來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相機抉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也將成為政策備選項。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日前也公開表示,我國政策還有很大空間,如果事態惡化,貨幣政策將有效應對,中國的利率、存款準備金率還具備充足的空間。然而,事實表明“放水不是萬能的”,典型的就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全球各國貨幣競相寬松但全球經濟至今尚未走出困境。映射到當下,2015年至今美國已經累計加息9次并開啟了縮減資產負債表計劃,但包括歐元區、日本等經濟體并未同步跟隨加息,不少新興經濟體甚至繼續降息。因此,即將啟動的這輪“降息潮”,美國還具備一定的調整空間,但其他國家的選擇余地顯然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