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第五屆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駿、彭蘇萍同時指出,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已成行業共識,但產業上下游普遍感覺應用起來“太貴”,缺乏經濟性。降成本已成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攻堅的重中之重。氫燃料電池汽車從上游制氫、輸氫、儲氫,到下游加氫及應用,產業鏈較長,環節眾多。彭蘇萍坦言,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卡脖子”技術分布在產業鏈的多個環節,急需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以加氫站為例,目前我國已建成加氫站74座,在建32座,主要分布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氫氣供應設施數量與性能相對滯后。據悉,目前國內高壓儲氫容器、氫氣壓縮機和加氫機設備供應商較少,其關鍵零部件,如拉斷閥、流量計、高壓閥門管件也主要依賴于進口。不含土地成本,一座加氫站建設投入就高達千萬元,按500千克/天的加注能力,氫氣加注價格高于30元/千克,個別地區甚至達到70~80元/千克。此外,儲運環節也受制于技術瓶頸。氣態氫儲輸是目前全球氫氣運輸的主要技術路線,國外廠商多采用45~55MPa的氫氣瓶組運輸氫氣,而國內目前只有20MPa鋼制高壓長管托車和瓶組,儲氫密度較低。根據國際氫能理事會對燃料電池使用場景的預測,2050年燃料電池主要應用場景仍是客車、大型乘用車及中重型卡車領域,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氫氣價格太高,難以被普通乘用車市場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