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是去工業化。中國的制造業比重可能近些年存在過快的下降,當然從理論上講隨著一個國家人均收入的提升,制造業占比是會下降的,但制造業本身所具有的創新效應、產業關聯效應等等,如果還沒有充分發揮好,制造業比重就快速下降,那么就是過早的去工業化、過早的去制造業化。“到一定程度‘去’是合理的,那就是成熟的去工業化,但現在看中國這些年應該說制造業占比下降還是比較快?!彼赋?,像德國、日本、韓國的制造業占比都保持在20%以上,而這些國家人均GDP已經到了3-4萬美元,但中國目前人均GDP只有1萬美元,制造業占比在2017年已經低于30%,現在可能28%、27%的樣子。他認為,如果繼續沿著這個趨勢去制造業化,那么由于制造業本身的效應沒有發揮好,相應的服務業又沒有真正發展成能夠引領經濟的產業,那就會產生一些低效的產業代替制造業,經濟前景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