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產業在高耗能、低水平領域里產能過剩,這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2016年,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就指出,中國有約25000家化工企業,而其中大部分企業的產品相同,“中國化工企業的客戶群體數量有限……由于研發能力薄弱并且缺乏先進技術,只能選擇重復投資低端產品的道路”。很多中國企業沒有研發投入,對進口技術嚴重依賴,導致效率低下以及規模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報告還顯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化工行業供應增長速度超過需求。化肥、尿素、甲醇、氯堿、純堿、電石、輪胎、氟化氫、磷酸銨以及甲基硅單體等10個產品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時至今日,中國化工產業面臨的問題沒有顯著改觀。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咨詢CEO黃音國日前表示,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化工生產國,化工產值規模約占全球的36%,但中國化工業仍面臨資源競爭力、產能過剩等挑戰。現在大化工項目太多了,2025年左右會出現大量的產能過剩,并導致環保等問題。黃音國提醒,化工產業鏈的進出口平衡值得注意。以塑料產業鏈為例,塑料產業鏈大概有50%的塑料制品都在做出口,在逆全球化周期中,如果這部分塑料的出口出現了限制,意味著有50%的塑料產品在中國是無法消耗的。據預測,2030年左右中國單一國家化工產值會達到全球化工產值的50%,在相對高能耗的條件下,如何做到碳中和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國際上不斷強調企業重視ESG以及碳減排的壓力下,高耗能、低水平、產品同質化的中國化工業將面臨巨大的重組壓力,相當一批中小化工企業估計難以逃過這一波經濟收縮期的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