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從新冠疫情中恢復的中國,成為支撐全球生產制造的重要國家,出口也成為拉動中國經濟恢復的重要力量。不過,中國的出口增長正面臨挑戰。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與疫情相關的安全措施降低了全球港口的周轉效率。11月份,全球只有一半的承運商能按期交貨;12月,集裝箱返回中國平均周轉率從通常的60天上升到100天,中國出口商需要支付的航運費率已飆升,同時難以找到集裝箱來裝載要出口的商品,這對中國維持出口帶來了挑戰。據報道,在2020年12月,一個40英尺集裝箱從中國合肥運到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港花費約為7500美元,而2020年4月份僅需2700美元。同時,中國出口企業還必須至少提前20天訂艙,較以往的提前預定天數多出一倍以上。去年12月份,中國商務部表示要支持集裝箱制造企業擴張,緩解運輸問題,但有業內人士指出,解決問題的真正辦法是處理好疫情和全球物流系統的關系。有投資銀行分析,在春節假期之前,運輸成本高昂仍是讓大多數中國出口企業頭疼的一大問題,對一些規模較小且出口產品利潤較低的出口企業而言,航運費用上漲將造成現金流緊張。運輸受阻已迫使一些企業改變供應鏈。加拿大和東南亞在疫情期間市場需求增長,供應這些市場的深圳企業表示正在這些國家增加購買產品,而擺脫對中國出口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