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當歐盟官員訪問中國時,外界對中歐能夠在30個月內達成投資協議抱有很大希望。而到了2020年,世界陷入嚴重分裂和兩極分化,歐美都陷入新冠疫情中無法自拔。全球產出下降5.2%,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如此黯淡的背景下,歐盟和中國領導人簽署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面投資協議》。華盛頓中美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古普塔稱該協議是一個里程碑。對中國來說,這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無論從地緣經濟、地緣政治還是從廣泛的經濟角度來看,最重要的經濟協議。它將作為中國在改革開放第二階段簽署的最具經濟意義的文件。但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助理喬治?馬格努斯表示,歐盟似乎已經讓出了杠桿,換取的回報似乎非常少。該協議不太可能成為深化中歐關系的平臺,甚至不可能為達成自由貿易協議鋪平道路,但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好舉動。華盛頓智庫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聯席主任蓋爾?勒夫特表示,歐盟此舉是蓄意利用美國權力真空。即在過渡期結束談判,將確保即將離任的特朗普政府沒有時間懲罰歐盟,而新一屆政府將沒有機會介入。這表明,盡管歐盟對中國的行為和政策感到擔憂,但它希望保持獨立的角色,不愿被拖入美中權力斗爭。勒夫特表示,在英國脫歐的背景下,歐洲“并不完全是合規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