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科技產業的規模及其增長令人印象深刻,但在眾多領域所需的關鍵技術、設備卻還是嚴重依賴外國的輸入。以光刻機為例,外國公司在中國部分光刻設備市場的占有率為100%,其中ASML占68%,日本佳能和尼康占32%。在汽車領域,就生產和銷售規模而言,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然而,中國制造汽車僅發動機和變速箱所需芯片有約80%要依賴進口,整體上則有約98%的芯片依賴進口。從醫療行業來看,進口產品占到中國高端醫療器械的80%。在對先進制造業至關重要的計算機數控機床領域,中國90%的相關技術需求依賴進口。中國約80%的中高端傳感器依賴進口。微軟WINDOWS系統滿足了中國臺式電腦操作系統需求的88%,蘋果的OS X系統占到5.4%。安卓和蘋果IOS在中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的占比更是幾乎達到100%。盡管國外也存在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如美國制造的藥品中,高達80%的基本成分來自中國,中國也是美國醫療器械的主要來源地。但重要的區別是,就先進技術而言,中國依賴進口是因為本身沒有能力制造這些產品且缺乏替代供應方。正是這種不可替代的對外依賴性,使得中國制造近年來常常遭遇“卡脖子”,從而構成了制約中國長期發展的瓶頸。對此,國內需要有客觀認識。這種格局,也為中國為何需要堅持“雙循環”提供了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