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新社及德國媒體對中國“十四五”規劃后的政策進行分析,認為“十四五”期間,中國企業將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里與西方競爭對手競爭。如,特斯拉的挑戰者蔚來已推出續航里程為1000公里的電動汽車;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現在是歐洲最受歡迎的供應商之一,并將在杜塞爾多夫開設歐洲總部。分析認為,未來中國市場將出現兩種變化:一方面,為了擺脫美國的制裁,中國將在更多領域力圖擺脫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逼迫自己成為技術領軍人物;另一方面,對于中國替代不了的國外產品,將會獲得更優惠的進入中國市場的條件,將會更加徹底地向歐洲開放市場。分析認為,雖然中國在數字支付、面部識別、新能源等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德國企業仍有可能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在半導體、軟件和部分機械設備制造方面打開中國市場。如,中國快速的數字化將給德國企業帶來商機,使德國軟件公司在中國有更好的發展前途;在機器人生產方面,中國計劃5年后國產機器人要滿足本國市場70%的需求,但去年中國生產的機器人只占內陸市場的39%,因此德國企業仍可以努力打開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