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承諾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的目標是計劃在2021年將單位GDP的能源消耗減少3%;到2025年底,非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將從目前的15%提高到總能耗的20%,包括建設更多的核電站和清潔能源設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對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意味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的工業體系建立在高強度的碳排放之上,中國2019年碳排放達100億噸,占全球排放約30%。歐盟即將提出碳邊境調節機制,對進口產品征收碳差價稅;美國和英國也正在醞釀類似機制。如果中國制造不實現零碳轉型,中國的出口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認為,應該從嚴核算碳排放基準值,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和取消納入企業門檻。他建議盡快下調碳排放基準值,以市場手段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減排積極性;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和取消納入企業門檻,將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民航等重點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不再設立年排放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門檻,避免大量中小企業排放不受約束,造成碳排放公平義務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