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負責人杰里米?弗萊明表示,未來的大多數間諜活動將依賴人工智能。當今世界,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手機信號所及的范圍內,許多物品都通過物聯網相互連接,能夠訪問數字世界的分析人員可以獲取的信息之豐富是極為可觀的。這也使人們對全球科技貿易和投資產生了懷疑,大部分全球貿易都是數字化的,而政府和消費者往往都不清楚,大型科技企業和相關部門會如何使用從日常設備中收集的數據。一些人認為,在未來,在戰略伙伴與競爭對手之間,技術的使用和技術所收集的數據會“巴爾干化”。如果這一幕成真,它將標志著自上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以來支撐國際技術合作的技術全球主義走向消亡。對在西方的中資企業,以及對在華西方企業的審查力度加大之際,正值中國在經歷數個世紀的追趕后走向全球創新的前沿。歐洲專利局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獲得的專利數量在2020年增長了10%,比任何其他大型經濟體都快。按照目前的趨勢,在每年向歐洲專利局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方面,中國可能在7年內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排名僅次于美國的專利申請大國。類似的趨勢也出現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企業獲得的大多數專利,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都圍繞那些依賴數據網絡的技術,易于受到對隱私保護日益增長的不信任的影響?,F在最大的問題是,西方各國政府如何在保持與中國的貿易關系的同時,保護國內市場不會發生數據泄露。在美國,方向已經很明確: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限制向300多家中國企業和實體出口美國技術。總部位于柏林的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執行總裁胡謐空認為,歐洲可能會對不同的技術實施不同程度的限制。但總的來看,他表示,歐洲對待中國技術的態度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我們將從對我們的技術輸華實施出口管制,轉向討論對中國技術輸歐實施進口管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