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日前在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上表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在于保持一定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他提到,制造業本身非常重要,只有保持較高的制造業GDP的占比,中國才有可能通過技術創新方式來維持一定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根據他的測算,中國如果在2035年全要素生產力水平達到美國的65%,意味著中國每一年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要比美國高出將近2個點,而美國是0.7-1個點,因此中國每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需要達到將近3個點。劉俏認為,這個增速水平對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國家難度較大。目前,中國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門類,同時服務業壓倒了第二產業,占50%以上的比例。除了保持一定的制造業比例之外,另一個利好條件是中國還有再工業化的可能性,制造業可以進行產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除此之外,新基建本身也會帶來全要素生產增速的提升。對于價值鏈的問題,他表示,中國對中間品的依賴度較高,在全球價值鏈上處于中下游的位置,產業鏈供應鏈很難形成閉環或相對閉環。由于這個因素,中國需要加大在基礎學科研究投入,朝全球價值鏈上游邁進。2020年,中國基礎研究占比只占研發投入的6.16%,還需要在底層技術和核心技術方面“靜下心來補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