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日前客觀分析了一季度中國經濟的“含金量”。他表示,今年一季度,國內外環境依然復雜嚴峻,一季度我國經濟同比增長18.3%,含金量比較高、成色比較足。不過,客觀看待經濟形勢,需要從多個視角分析比較,既看同比增速,又看環比增速;既看宏觀總體數據,也看中觀行業變化情況,還要看市場主體的表現和感受。從同比來看,國內采用幾何平均方法計算出兩年平均增速為5%;從環比看,與去年四季度相比,一季度0.6%的環比增速說明當前經濟恢復邊際放緩。中國經濟是否恢復了常態?對此有3個參照標準:一是絕對水平,二是平均增長速度,三是潛在增長率。從絕對水平看,去年前三季度總量基本恢復到疫前水平,但從平均增速和潛在增長率來講,還有一定距離。初步測算,我國現階段潛在增長率在5.8%左右,有專家更樂觀的估計是6%或更高一點。從這個角度看,5%的兩年平均增速不僅低于2016年至2019年平均增速,而且距離應達到的潛在增長率還有一定缺口,說明當前經濟仍處在恢復過程中,不能說完全恢復了正常狀態。從中觀看,行業恢復不均衡。比如工業恢復相對較好,服務業受部分地區疫情反復影響較大。一季度服務業兩年平均增長4.7%,而過去幾年的平均增速都在6%以上。此外,微觀主體的差異也很大,尤其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去年以來受疫情沖擊更大一些。原材料價格成本在上漲,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沒有根本改觀,實體經濟仍處在恢復之中。從這些情況看,當前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