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貨幣寬松正在為中國外貿帶來新的變量。一方面,國外的刺激政策明顯改善了外需。業內人士表示:“美歐各國的刺激政策是直接增發貨幣,把錢打到消費者賬戶上,因而疫情后海外的需求并未明顯下降,而海外消費者要買東西,除了中國也沒有太多地方可選,這推動了中國外貿的超預期增長。”今年4月,中國外貿出口延續強勁增長的勢頭,創下同期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全球貨幣寬松也抬高了大宗商品價格,進而在原材料、人力、運費等要素端抬高了國內外貿企業的成本,成為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因為原材料漲價除直接影響生產外,往往還會帶來中下游的物流、薪資等各個環節成本的上升,共同擠壓并不豐厚的外貿企業利潤。有分析指出,當前生產原材料上漲是一個周期和通脹疊加的問題,中國是大宗商品最大的進口國,在全球貨幣大寬松背景下,鐵礦砂等大宗商品價格狂飆,應警惕輸入性通脹與上游漲價傳導不暢對中國外貿的沖擊。市場認為,對外貿企業而言,漲價能否傳導給下游取決于行業的集中度,如果某行業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缺少針對下游的議價權,它們將成為原材料漲價的買單者。體量巨大的中國外貿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下游,且產能相對充裕,上游漲價帶來的利潤擠壓效應也會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