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東盟,亞洲的供應鏈變得更加強大。這是匯豐銀行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弗雷德里克·諾伊曼綜合分析后作出的結論。諾伊曼表示,激烈的貿易戰、 東西方技術脫鉤的威脅、一場導致全球短缺的流行病,還有某些發達經濟體推動的“制造業回流”,使外界甚至擔心亞洲供應鏈或將因此消亡。然而現實表明,全球經濟的中心傳動軸---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雖受到干擾,平均雙邊關稅也停留在接近 20% 的水平,但中美關稅之爭并未使雙邊貿易陷入停頓,雙邊的船運量在去年與特朗普上臺的2016年相比大體不變。在表面現象之下,還有更多的事情發生:美國進口商正在更多轉向東盟生產商---來自東盟的進口份額增加了兩個百分點以上。諾伊曼指出,這暗示著亞洲供應鏈正在發生轉變,而不是萎縮。跨國公司保留在中國的生產以供應當地市場,同時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東盟地區,以服務于美國和其他正在日益施加各種限制的市場,這就是所謂的“中國+1”戰略。諾伊曼認為,這種趨勢只會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供應鏈整合。這表現在東盟的中國企業尤其活躍,占該地區制造業投資的40%,而幾年前僅為10%。從這方面看,區域內部供應鏈進行整合,達到了1+1大于2的效果,還增加了系統的彈性,亞洲的供應鏈確實得到了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