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際通貨研究所名譽顧問行天豐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25年里,世界經濟在軸心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實現復興。這種體系崩潰后,在真正意義上迎來了“戰后時代的終結”。當時日本的經濟已獲得發展,就時機而言,(尼克松沖擊是在日本戰后復興之后)非常好。日本經濟在上世紀70年代過了增長巔峰。在此之前,日本可以買到廉價的石油,而且獲得了世界銀行的長期貸款,一直受到日元處于貶值水平的固定匯率的支撐。后來變為浮動匯率,石油危機導致油價升高。當時稱為“日元升值”,對于一直靠出口獲得發展的日本來說,這種日元匯率升值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樣的心理陰影至今難以消除,日本的政治家和經濟界人士仍然討厭日元升值。二戰之后,日本經濟幾乎一直依賴汽車、機電、機械等出口產業。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日美貿易摩擦中,美方發現日元升值是日本的阿喀琉斯之踵(致命弱點)之后,曾以此為由找茬談判。日本的貨幣外交必須堅持一種基本態度,那就是最好在日元貶值情況下保持匯率穩定。理想的狀態是匯率一直保持穩定。但各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物價不同,因此往往事與愿違。與以前相比,日本不再為日元貶值和升值而時喜時憂。或許是因為變為浮動匯率已經過去約半個世紀的時間,這方面的意識已經提高。對匯率的關注度降低是件好事,日本還需要進一步向不受匯率左右的經濟結構轉型。美國的國力相對處于世界第一的局面還沒有改變。國力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技術實力、文化及國家理念等的總和。雖然現在中國的發展顯著,但還沒有國家能取代美國。中國缺乏進一步增加人民幣流動性的余地,難以取代美元承擔起軸心貨幣的作用。不過中國非常清楚俄羅斯、伊朗等國受制于基于美元的金融制裁,因此在國際資本交易中一直在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對日本企業和投資者而言,在商業交易及資本交易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日元無疑是方便的。關鍵是日元今后也要在世界上被視為有實力的貨幣。因此,要讓別人認識到東京市場能賺錢、有業務,不得不使用日元。隨著不再與黃金掛鉤的貨幣不斷增加發行,金融本身已成為能創造就業和收入的巨大產業,在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明顯擴大。隨著金融的膨脹,總是擔心會產生泡沫和泡沫崩潰,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雖然我希望靠人類的智慧能克服金融變局帶來的風險,但這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