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議院選舉投票結束已數天,“默克爾時代”正式謝幕,但默克爾的繼任者是誰、新內閣如何組成仍未塵埃落定。不可避免地,新一屆德國政府的對華政策讓人議論紛紛。在歐盟對華三重定位“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對手”中,默克爾始終推行以合作為導向的對華政策,反對美國與中國“脫鉤”。但在默克爾任期的尾聲,德國國內一些主張調整對華政策的聲音也開始浮出水面。在德國政府2020年9月出臺的《印太指導方針》中,核心思想就是要減少德國和歐盟在產業鏈、供應鏈上對中國的所謂單方面依賴。分析人士由此認為,“后默克爾時代”德國政府的對華政策,調整端倪已然顯現。人們注意到,雖然幾乎所有德國主要政黨在競選綱領中都專門提到了“中國”,但今年的德國大選,外交政策并不是主要議題。分析普遍認為,就目前形勢來看,無論最終是朔爾茨還是拉舍特接任德國總理,德國對華政策短期內應能維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謹慎樂觀、穩中求變”是主流觀點。社民黨在競選綱領中曾提到,德國與中國的“利益和價值觀沖突”正在增多,但是,朔爾茨也曾明確反對任何“脫鉤”幻想。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為默克爾的黨內接班人,拉舍特9月19日在選前最后一場電視辯論中曾明確表示,德國必須繼續當好“中國的可靠伙伴”。《日本經濟新聞》分析認為,中德關系的最大變數,可能將來自綠黨總理候選人貝爾伯克。雖然貝爾伯克的“總理夢”已經破碎,但綠黨極有可能在新政府中分到重要職位,比如由貝爾伯克出任外長。在此前的大選電視辯論中,貝爾伯克主張對華采取“強硬立場”,宣稱德國應對所謂“中國侵犯人權”問題“表明立場”,并以此為由反對歐盟與中國簽署中歐投資協定,呼吁歐盟實行“共同的對華政策”。無論如何,“密切的經貿聯系是中德關系的壓艙石。”《慕尼黑信使報》援引專家觀點指出,新的德國政府應該會奉行務實的對華政策。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9月27日表示,無論德國新政府采取何種執政組合,我們都希望德國各個黨派能夠延承務實、合作的對華政策。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例行記者會上應詢表示,愿同德國新政府共同致力于維護中德關系,維護中德對話合作,繼續以互利開放精神推動兩國務實合作,本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原則推動兩國關系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