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度報告篇幅比往年短,突出強調中美關系緊張持續給美國企業造成壓力和不確定性。報告指出,來自中美雙方針鋒相對的壓力使美國在華企業進退維谷。中美關系緊張連續四年成為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所面臨的首要挑戰。近一半的受訪企業擔心客戶因為中美關系緊張而認為合作不可靠。兩國之間的旅行限制是2021年美企面臨的第三大挑戰,這不僅使緊張的政治局勢進一步惡化,同時也帶來更大的經營挑戰。此外,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使美國企業面臨日益艱難的形勢。絕大多數受訪企業在華投資是為了服務中國市場,并認為中國市場擁有強勁的增長前景。地緣政治和政策挑戰削弱了企業對中國商業環境的樂觀情緒,美國企業對中國的重視程度較往年下降。雖然多數企業并未將業務或供應鏈撤離中國,但這些挑戰讓他們對企業未來在華競爭產生疑慮,尤其當中國國內涉美輿情轉向負面、政策環境帶來關切時情況更加堪憂。
中美經貿關系排名前十的挑戰分別是中美關系的不穩定、美企與中國企業在華競爭的被動地位、疫情帶來的國際旅行和簽證限制、中國政府對數據流動和個人信息的規定、關稅、知識產權保護、出口管制、許可與審批、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經營成本增加。在受調查企業中,82%認為中美貿易緊張影響了公司在華業務,而18%的企業認為沒有影響。在企業運營上,高達48%的被訪對象認為客戶對持續供貨的不確定導致銷售下滑,39%的對象認為持續供應的不確定導致可能替換供應商,而33%受訪方認為中國經濟民族主義存在消極影響。在中美關系緊張局勢下,力圖通過專門針對中國、美國或其他地區開發新的供應鏈的企業占受訪的34%,而認為中美關系變化對公司戰略沒有明顯改變的是26%,為了獲得本地的市場銷售機會,擬推進更多供應鏈、生產、服務知識產權本地化的比例是25%。由于中美貿易戰持續,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尚未塵埃落定,關稅依然是美國企業的主要關切,很多企業曾期待美國可以在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后將由301調查引發的關稅取消,同時中國也可以取消加征的報復性關稅。但在協議已經生效一年半之久后,高額的雙邊關稅依然存在。約一半的受訪企業認為目前尚不能判定經貿協議的利好是否超過了因關稅付出的代價,同時,有41%的受訪企業認為關稅的代價過高——持此觀點的企業比去年調查占比略有提高。而新冠帶來的旅行限制,使眾多的跨國商業培訓被取消,企業人員不在中國而使重要的商業機遇喪失。在技術上,由于中國政府為避免被動而力推技術的自給自足,支持民族產業,政府對高技術的采購,偏向于本土企業,這使得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商機受到了限制,最普遍的影響包括中國客戶不再購買美國產品和服務、與中國企業日益激烈的競爭以及產業政策重點行業的市場準入限制增加。伴隨中國政策的轉變,中國客戶積極擺脫美國企業產品和服務,轉向國內同類型企業或非美國企業,美企與原本缺乏競爭力的中國企業產生日益激烈的競爭,產業規劃中的市場、行業準入受到新的限制,不少美資企業不得不重新考慮在華合作模式。
與中國政府指控美國政府采取保護主義政策類似,報告指責中國政府采取了針對美國企業的保護主義。今年,美國企業仍指責中國政府有許多破壞公平競爭的行為,實施有利于美國在華中國同行的保護主義政策和行為。旨在促進國內創新的中國政府主導政策已經連續第二年居保護主義政策的榜首。其他由來已久的關切,包括補貼、政府采購準入、標準制定和外商投資障礙等,這些要素在培養和保護中國本土企業中發揮了作用。值得注意地是,中國媒體對美國企業的負面報道這一現象在企業廣泛反映的中國政府保護主義中新晉排名第二。中國監管機構從嚴的監管,政府在大宗采購中對美國企業的“歧視”,中國政府對外國企業的執法相對于本地企業更加嚴格,中國執法部門實施競爭執法,包括并購審查和反壟斷調查等,還存在涉投資與貿易的司法審判不公正等。此外,與中國企業的競爭是受訪企業面臨的第二大挑戰。隨著中國市場和企業發展日趨成熟,這原本是自然會出現的情況。但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支持引發了美企對競爭是否公平的質疑。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優惠的融資、許可審批、合同簽訂等——為日益先進的中國企業帶來了顯著的主場優勢,讓美國企業難以與之競爭。美國企業懷疑中國的國有企業獲得了優惠的政府融資,并且可優先獲得政府合同;對國有企業同行,受訪企業中26%認為確切知道國有企業競爭存在優勢且獲得了優惠和補貼,而52%的受訪者懷疑國有企業競爭獲得了優惠補貼,但無法確證。而針對非國有企業競爭者,52%的企業認為確切知道民營企業競爭對手享受了美國企業無法享受的補貼,另42%的企業認為中國民營企業沒有獲得優惠和補貼。
在數據安全領域,中國的數據和隱私監管環境變化迅速,一些公司因并不明確的行為而受到了處罰。一些政策要求企業建設冗余的數據儲存基礎設施,或在數據跨境輸前接受復雜和容易被政治化的安全審查。這類做法不但沒有明顯改進網絡安全,反而讓擁有全球業務的美國企業處于嚴重劣勢。
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是雙邊經貿關系緊張的核心問題,一直受到兩國政府的重視。盡管中國為落實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實施了一系列監管改革,但仍然有一半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自2020年以來沒有變化。同時,對中國知識產權改革的積極評價也有所下降,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有改進的受訪企業比例絕對值較去年相比下降了超過十個百分點。
當企業的產品規格與技術標準相符時,標準可以為該企業創造機會;當企業的產品規格和技術標準不符時,標準則會成為機會前的障礙。由于中國的標準經常與其他國際市場使用的標準不同,企業能否參與標準制定在中國顯得尤為重要。報告表明,眾多的美國企業被排斥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之外。
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以及政府的監管存在異議,但美國企業在華繼續保持增長的業績。絕大多數受訪企業在華保持盈利,提升了其在中國和世界的創新和競爭能力。95%的受訪企業稱過去一年在中國業務實現盈利,64%的受訪企業稱其中國業務營收實現增長。四分之三以上的受訪企業在中國的盈利水平比公司的整體業務相同或更高。
美企在華經營承壓,企業繼續在華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維護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如果不在中國市場,那企業將無競爭力可言。在未來市場設計上,有94%的企業選擇進入或服務中國市場,19%企業力圖在中國實現區域供應鏈本地化,降低中美關系緊張帶來的風險,其他或選擇建立出口平臺,服務美國以外市場。總體看,調查報告顯示了受訪美國企業家對中國市場以及未來發展的謹慎樂觀,中美關系的緊張確實帶來了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在投資意愿、與中國政府關系、未來商業規劃上的變化。但是,無論中美關系如何,商業的相對獨立性是存在的,大部分的企業依然愿意選擇留在中國。而如果美資企業要搬離中國,那最大的原因是中美關系的緊張局勢造就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監管帶來的挑戰。也就是說,美國企業的投資意愿直接與中美關系掛鉤,與中國政府的外資政策方向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