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歐洲對中國的依賴時,中國歐盟商會對脫鉤作出警告。”德國《商報》8日稱,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6月8日在發布最新報告時強調,“退出中國市場的企業會傷害自己。”他表示,脫鉤不利于產品的研發,本土的運營也會賠錢。報道稱,俄烏沖突爆發后,關于歐洲過度依賴俄羅斯的討論已蔓延到中國,中國歐盟商會正在對此做出反應。“在俄羅斯,我們有一條能源管道,但在中國,我們有一條知識管道和一條資本流動管道。”伍德克說。通過在中國經營和不斷創新,歐洲企業不僅支持中國,也支持自己。據“德國編輯部網絡”8日報道,這份名為《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如飲水者,冷暖自知》(如圖)的調查研究是中國歐盟商會與德國一家智庫于俄烏沖突爆發前合作進行的。報告指出,接受調查的公司認為,在中國進行研發具有巨大價值,并希望擴大其規模。他們希望將這些活動進一步整合到他們的全球戰略中,以利用中國的人才庫,加快新技術商業化的速度并提升將歐洲硬件與中國軟件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潛力。報告同時強調,參與中國的創新體系對許多企業來說是正確的戰略,但并非對所有企業都適用。汽車、化工和機械工程等行業的公司全力投入,因為它們在中國和世界市場上都具有競爭優勢,但信息和通信技術等行業的公司在中國卻因缺乏機會和政府壓力而退縮。《商報》總結道,中國的優勢在于合作伙伴眾多、創新研究人員多、市場規模大、商業應用快,而缺點包括版權保護意識薄弱、存在不公平競爭、歐洲本土市場對中國研發持消極態度、面向外國公司資助流程不明確等。“根據這項研究,對外國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將其當前和未來在中國的定位與北京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德國之聲”表示,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確定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創新生態系統”的機會,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專有技術外流和創意被盜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