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因素的推動下,近年來許多美國企業都在嘗試將生產線遷移到本土附近,但這個過程卻困難重重。《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當美國的進口商研究將采購從亞太地區轉移到臨近本土的墨西哥和南美國家時,卻發現很難找到擁有合適的原材料、生產質量和零部件網絡的供應商,因此出現“水土不服”。許多公司開始意識到,亞洲地區成熟的供應鏈使其成為了各種零部件的最大市場,而目前他們仍無法在其他地方重建這種生態系統。恩路國際咨詢公司表示,“我們不能忽視亞洲供應鏈參與方形成的網絡效應以及合同義務,這些提升了與亞洲市場脫鉤的成本。”因此,企業離開亞洲,也就意味著失去“當前所享受的所有激勵措施”。此外,這些公司還會面對包括監管結構、海關規定、更換供應商、物流在內的眾多難題。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并非如此容易。鑒于此,經濟學人智庫在去年曾發布一份報告,預測未來幾年內北美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供應鏈回流。亞洲在全球出口中將持續保有重要性,并繼續成為數十億消費者依賴的制造中心。大多數在亞洲擁有長期業務的跨國公司,會根據運營成本效益和收入最大化作出供應鏈決策。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亞洲以外的地區能否重建生產鏈的確值得懷疑,但目前許多生產鏈正離開中國卻是一個難以忽視的事實,中國不能因供應鏈的優勢而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