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以來,國內宏觀經濟走勢明顯趨弱,作為和消費、投資并列的中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出口數據的變化更是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據財新日前報道,國內一家大型外貿平臺公司通過實際調研后得出結論稱,如果國內防疫持續加緊,一季度出口13.4%的增速在后續季度很難持續。4月中旬,這家平臺從外貿商家回收1500份調研問卷。調研顯示,新一輪新冠疫情對中小外貿企業整體經營產生了多重影響:一是發貨延遲帶來違約風險,物流不暢,超過90%的企業無法準時發貨,50%的企業延遲發貨超過15天;二是原材料和物流成本上漲,將近70%的企業反映原材料漲幅在20%以上,接近60%的企業物流成本漲幅在30%以上;三是減產停產形勢嚴峻,90%的企業減產,接近一半企業產能下降超過50%。此外,最能體現進出口供需雙向變化的港口吞吐量和海運價格,也預示了出口增速放緩與短期受阻。據中國港口協會統計,4月份,由其重點監測的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減少1.4%,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減少2.7%。中國到美國東西海岸的運價,從疫情前的2000~3000美元/柜上漲至2021年高位的1.6萬-1.8萬美元/柜,目前運價下跌過半,至7000~8000美元/柜。外貿行業人士指出,如果華東產業帶包括港口無法在5月中旬解封,在訂單持續萎縮的情況下,中國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出口勢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