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等地”變成“地等項目”
——衡水“標準地+承諾制”改革破解項目落地難題
10月25日,衡水市故城縣經濟開發區,河北全利塑膠包裝產業園施工現場一派火熱,新建生產車間已拔地而起。
從6月28日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到現在一期11萬平方米的主體工程建設將近完工,在河北全利塑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小更看來,這樣的落地速度在原來想都不敢想。
近幾年,圍繞優化營商環境,河北省各地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慢、落地難依然是阻礙經濟加快發展的障礙之一。如何破解項目落地難題?衡水市進行了改革探索。
今年年初,在“三深化、三提升”活動中,衡水市在省級以上園區試行企業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制度改革,讓“項目等地”變“地等項目”的同時,也將“好地用在刀刃上”。
曾經等黃了項目
現在備好土地等項目
2018年從舊址搬出時,落戶衡水市故城縣并不是河北全利塑膠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一選擇。
趙小更曾帶領團隊考察了很多地方,山西、山東、內蒙古……“有的地方政府說可以為企業提供上千畝的建設用地,可去了一看,竟是大片的荒地,距離能夠施工建設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對于企業來說,時間就是效益!企業搬遷,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訂單流失,如果新廠建設太慢,就有可能造成更大損失,企業等不起。”趙小更坦言。
時至今日,曾在衡水市桃城區趙圈鎮負責招商的相關人員依然對兩年前一個“流產”的投資項目感到遺憾。
那是一條鋰電池系列產品生產線,在當時算得上業內領先的技術。很快,政府和企業談好了合作意向,但征地、調規、審核……一系列的土地手續歷經了一年半。最終,項目落地開工的速度輸給了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當能夠進場施工時,技術已經落后于市場發展需求,最終遺憾“流產”。
因為項目落地難,曾經一些地方政府為促使項目盡快上馬,默許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回避或規避審批核準。有的地方甚至用行政力量直接推動,導致了一些違規操作案件的發生。
四處尋找“新家”的趙小更對此直言不諱:“說實話,盡管有政府‘撐腰’,但手續不全,項目的建設也總是一波三折。”
改變始于今年年初,衡水市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研究制定了《關于在省級園區試行企業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改革的意見》,打造企業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模式。在園區內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區域,對收儲土地的投資強度、畝均稅收、規劃指標、能耗指標、環境指標等進行標準化后再進行出讓。
6月19日,包括河北全利塑膠科技有限公司在內的9家雄縣外遷塑料行業企業,簽訂了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承諾書。6月28日,這9家企業分別與故城縣自然資源局簽訂共284畝土地出讓合同,建設河北全利塑膠包裝產業園,這也是衡水市企業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改革的第一單。
首單的成功實踐,助推“標準地+承諾制”模式快速推進。目前,衡水市在故城縣、高新區、阜城縣、武邑縣、深州市等5個縣(市、區)開展了“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其他各縣(市、區)也在加快推廣。
土地帶“標準”出讓
企業按“標準”承諾
在衡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調研員李艷梅看來,“標準地+承諾制”其實是政府與企業之間進行雙向承諾的一項改革。
衡水市要求各試點省級園區管委會提前收儲土地,并將收儲的土地打包組織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估、防洪影響評價等區域評估,做成標準地。
出讓前,土地不僅具備了九通一平等“硬條件”,也辦好了招拍掛前的相關手續,實現了變“企業單個項目付費”為“政府統一打包買單”。經過土地招拍掛拿到不動產權登記證后,企業僅需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不用再進行其他審批,就可以進場施工。
正是借助這項改革,武邑經濟開發區吸引了來自蘇州市吳江區的企業,投資建設河北盈通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紡織服裝文化產業園項目。
“原來為辦理各種區域評估,我們需要跑十余個部門,時間成本高、精力耗費大。如今,土地到企業手里時已經是‘熟地’,經過招拍掛,一個月就能拿到不動產權登記證。”盈通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紡織服裝文化產業園項目負責人殷建行告訴記者。
在該公司拿到不動產權登記證時,武邑縣行政審批局也做好了為公司發放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的準備。
從企業等政府到政府等企業,得益于“標準制+承諾制”改革改變審批模式,前移審批服務。以往土地招拍掛結束后,企業拿到地,才能做規劃設計圖,政府再進行審批。審批合格后,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
“現在,在土地招拍掛公示期間,企業就可以根據‘標準’同步完成規劃設計圖設計,職能部門也可以提前介入指導,并開展審批等相關服務。”衡水市行政審批局副局長石紅巖介紹。
為此,衡水市各試點園區先后設立了政府代辦員,并打破以往各個審批環節互為前置的限制,由各部門同時進行審批。在拿到不動產權登記證后,企業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較常規審批平均可提前30天。
政府為企業拿地提供便利,企業也相應作出承諾。
武邑縣在“標準地+承諾制”改革中,對“標準地”量化了控制性指標,明確了土地出讓的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規劃指標、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園區總量控制指標(環境類)等5大量化控制性指標。項目落地之前,企業需要對控制性指標進行書面承諾。
“為確保企業承諾事項全部實現,各試點園區還要在改革中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和誠信監管,并將對失信行為聯合懲戒。”衡水市發改委副主任許恒淼介紹。
截至目前,衡水市各縣(市、區)已落實園區企業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備選用地4478畝。按照“標準地”已開展和正在開展區域評估2735畝,14個企業投資項目按照“標準地+承諾制”的模式推進,已完成土地摘牌出讓交易1717畝。
解決“地、錢、項目”等難題
確保項目真正落地到位
從簽訂“標準地+承諾制”改革的第一單開始,故城縣經濟開發區常務副主任李曉平就不斷接到周邊縣(市、區)開發區的電話。
“你們如何收儲土地?”“怎樣打包為土地作區域評估?”“收儲土地得需要錢,哪兒來那么多錢?”……
為什么改革能在這里實現?
因為這里突破了“地從哪兒來、錢從哪兒來、項目從哪兒來”的難題。
為了確保有地可收儲、有收儲資金可用、有好項目能來,衡水各試點園區從“關鍵點”突破,挖掘潛能與盤活存量并舉。
以故城經濟開發區為例,該區建立了土地儲備項目庫,一方面對區內符合兩個規劃未征收的1200畝、已征收未配規劃指標的2725畝土地積極跑辦指標,作為“標準地”重要來源;另一方面統籌運用府院聯動、綜合治稅、有償收回等多種方式,對長期閑置和低效利用的1300畝土地進行清理整治,盡快收回土地,統一納入土地儲備項目庫,盡可能多地打造成為“標準地”。
為籌措土地收儲資金,故城經濟開發區探索了爭取地方政府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為主、地方財政資金支持為輔的資金投入模式,將符合規劃的土地打包組卷立項,申請“土儲債額度”。同時,引入市場機制,依托區內衡德招商公司為平臺,積極探索與衡水銀行洽談合作,擬推出專項資金產品,保障土地收儲資金需求。
“現在全省正在開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盤活利用專項行動。土地準備好了,沒有項目怎么辦?”外界的疑問一個接一個。
根據《河北省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盤活利用專項行動方案》,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與新增建設用地報批、土地利用計劃分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和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掛鉤。
為了避免出現“批而未供”現象,在打造“標準地”的同時,衡水市各試點園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重點項目。
“有了‘標準地’,各試點園區能夠帶著明確的產業、區塊和標準,去招引大項目、好項目、優項目。這對于我省各地開發區探索招商引資新機制具有示范意義。”省商務廳開發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認為。
10月15日,省商務廳將衡水市“標準地+承諾制”改革作為典型向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推廣。
該負責人表示,在衡水市的改革中,對于政府來說,由被動等待企業上門到主動代企業跑辦手續,部門職能也由重審批變為重服務重監管,有效推動了政府治理方式轉變,實現了企業投資項目再提速。而對企業來說,由“項目等地”向“地等項目”的轉變,縮短了投資期限,增強了企業市場把控主動性,并推動了土地節約集約化利用,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下一步,衡水市各試點園區還將探索建立建設項目全流程監管平臺,將所有建設項目辦理事項、監管事項納入平臺管理,做到審批與監管無縫對接。同時,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防止出現管理真空,杜絕一供了之、一簽了之,確保項目真正落地到位。
(記者宋平、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