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Z世代”在消費領域表現出旺盛且獨具特色的消費需求、更高的消費意愿和購買力,被看作國內消費的下一個增長引擎。越來越多的企業思考如何創新以吸引這群與眾不同的用戶,以期抓住未來5至10年可持續增長的機會。
會展業也不例外。那么,“Z世代”將如何影響會展業?筆者觀察發現,這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最直觀的影響將體現在展覽題材上。“Z世代”被認為是“最獨立又最不孤獨的一代”,獨生子女的家庭氛圍使其被愛籠罩,興趣多且廣泛,從而更加渴望自己的小眾愛好被他人認同和理解,這也催生“Z世代”獨特的消費邏輯:為悅己,為人設,為認同。
這意味著,圍繞“Z世代”的消費邏輯和興趣圈層,將有更多新鮮的題材可深度挖掘。例如,圍繞“二次元文化”而來的動漫展、手辦展、潮玩展;圍繞“懶宅經濟”而來的智能小家電展;圍繞“國潮文化”而來的國潮展、非遺文化展;圍繞“顏值經濟”而來的美妝展、醫美展等。每個題材類別的背后,都是數以萬計的興趣圈層人群,值得深入挖掘。
除此之外,一些傳統展覽題材,在展商及展品選擇、展出形式等領域,圍繞“Z世代”用戶需求為導向進行適度創新,也可能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將于2021年7月登陸上海的2021國際消費電子及未來生活博覽會(UDE),號稱“全球首個面向C端的消費電子展”,致力于打造“一個讓年輕人撒、浪、嗨的科技大party!”其主辦方表示,該展會將圍繞年輕消費者的喜好,以“場景+體驗”的方式,全面展示智能家居、智能廚房、家庭娛樂等與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景,提供全方位升級的家居生活新體驗。同時,為了滿足“Z世代”對自主定制產品的偏愛,展會上還將有一批C2M的反向定制好物亮相。
其次,線上線下的關系或被顛覆。傳統展覽的主戰場一直在線下,即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雙線會展”被熱捧,對于多數的展覽項目而言,線上仍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補充。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出生的“Z世代”們,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都已深度綁定互聯網。想要博得“Z世代”們的“歡心”,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是必然的趨勢,線上甚至是面向“Z世代”的展覽活動的主入口,而線下只是場景和體驗的延伸。
發起于2013年的Bilibili Macro Link(BML)較好地詮釋了這種顛覆。從最初只有800人參加的同好線下聚會到如今每年過萬人期待的超大型live,不斷衍生出Bilibili Micro Link小型巡演,Bilibili world線下展會等活動,B站從線上到線下,為“Z世代”重新定義了線下展會活動,成功實現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對話。
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僅有內容是不夠的。對于追求獨特體驗的“Z世代”而言,如何運用科技手段,模糊線上線下的界限,創造更真實的體驗感,才是終極吸引力,例如,在線下通過全息投影等方式搭建粉絲與二次元偶像的互動平臺,線上通過AR/VR等手段,創造更身臨其境的場景感受;打造長期、專有的線上平臺,讓線上線下的交流互動能夠持續轉換,都是“Z世代”用戶對主辦方提出的更高要求,考驗企業的科技敏感度及創新能力。
最后,傳統展覽的商業模式或將被打破。無論是B2C還是B2B,傳統展覽的商業模式均是以展商為目標客戶,通過搭建交流平臺,為展商帶來品牌營銷或銷售收益,主辦方通過收取參展費實現盈利。對于“Z世代”而言,這是一個情感消費的時代,他們購買商品所看中的,已不是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好壞或者價錢的高低,更為重要的是一種情感的滿足和心理上的認同。在“Z世代”的認知里,看展并非為了實現什么商業目的,只是單純的一種精神享受。有數據顯示,過去半年,小紅書上“看展”“看展打卡”“看展拍照”等關鍵詞的搜索量增長環比超過40%,筆記的平均發布量超過20%,“看展”正成為年輕人的新潮流,是一種同好社交手段。
對于主辦方而言,這將是對商業模式的再造,從招展的角度而言,面向“Z世代”的展覽,將不再有產業鏈、供應鏈的區別,而更多的是興趣圈層、生活場景和體驗感的趨同;展覽的目的,也不再是搭建行業貿易平臺、交易撮合平臺或城市消費平臺,而是基于“Z世代”的流量體驗平臺;主辦的盈利也不僅是收取展位費,而是一種類似電影票房分賬模式的新型“流量分成”模式:主辦方從“Z世代”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以合作或付費的方式引入優質內容供應商,而作為消費者的“Z世代”觀眾為興趣和流量付費,為體驗付費。主辦方與內容供應商作為利益共同體,共同為展會的效果負責,也共同分享流量帶來的紅利。這對于傳統會展企業而言,將是非常大的挑戰。
“Z世代”引領的新消費時代已來。唯有適應新的市場變化,才能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