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宣告誕生。 一場關于RCEP前景與影響的討論4月1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上熱烈展開。與會專家認為,RCEP的簽署是中國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新的里程碑,是世界經濟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的自然結果,也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重大勝利,必將為促進地區和世界的發展增添新動能。 彰顯中國更高水平開放的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眾多國際場合宣示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和舉措。對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認為,“中國的深度開放能夠改變整個亞洲的格局。” 2021年4月15日,中國向東盟秘書長交存RCEP核準書,標志著中國成為非東盟國家中第一個正式完成核準程序的成員國。中國財政部關稅司司長蔡強介紹到,中國已對協定涉及的700多條約束性義務中的87%做好實施準備,剩余的13%在協定生效后也可以立即實施。 中國前商務部副部長龍永圖表示,中國很善于以開放促改革,從而不斷推動中國的開放和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中國不僅加入RCEP,還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這彰顯了中國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走向更高水平的制度性開放的決心。 標志著世界經濟重心向亞太轉移 RCEP談判于2012年由東盟10國發起,邀請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新西蘭6個對話伙伴國參加,歷經8年共31輪正式談判,于2019年11月整體結束談判。 RCEP現有15個成員國,總人口、經濟體量、貿易總額均占全球總量約30%。“亞太地區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和經濟活動最活躍、貿易自由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龍永圖指出,“過去一二百年來全球經濟和貿易的重心一直在歐洲和北美,RCEP的簽署可以說象征著全球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亞太地區。” “RCEP的誕生本身是世界經濟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的自然結果。”鄭永年指出,“如果說二戰后世界經濟重心在大西洋、在歐美的話,今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半個世紀,經濟重心都會在亞洲地區,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普遍共識。” 聯合國貿發會議研究報告表明,到2025年RCEP將會給15個成員國帶來10%以上的出口增長。“這必將進一步促進亞太地區的競爭力,”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長伊莎貝爾·杜蘭特說。 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重大勝利 世界和亞太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這一趨勢。亞太合作未來的路怎么走,關乎地區發展,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世界未來。 “RCEP的簽訂,是最近一兩年來整個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好消息。”龍永圖說,“近年來逆全球化潮流沖擊整個全球體制,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加上疫情席卷全球,極大沖擊和破壞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而這是全球化的基礎,因此很多國家都在懷疑全球化向何處去。在這樣一個困難時期,亞太地區15個國家簽署RCEP,無疑給整個亞洲和世界帶來了非常重要的信心:全球化還是有希望的,經濟全球化潮流是不可阻擋。” 鄭永年認為,不同于一些排他性的自貿協定,“RCEP是包容性的,任何國家都可以進來,這是真正的多邊主義”,“是共識之上的多邊主義,而不是哪個國家強加的”,“多一點這樣的與世界和平共處的多邊主義,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并不排斥高標準的經貿規則,自貿試驗區就是要對標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蔡強強調,“但高標準最后還要落到多邊,也就是要有多元的國家參與,大家互利共贏這才是好的多邊主義。” 對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經貿規則談判具有借鑒意義
RCEP成員有發達國家,有發展中國家,更有一些最不發達國家,成員間經濟體制、發展水平、規模體量等差異巨大。蔡強說:“把這些伙伴凝聚在一起,來談一個比較全面的、充實的、高水平的自貿規則,這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RCEP經貿規則的推進體現了一個鮮明特點,就是以發展為導向的規則和以標準為導向的規則并行推進。”蔡強指出,“發展為導向的規則,主要是最大限度兼顧各方不同發展訴求;而標準為導向的規則,側重的是對標國際高標準的經貿規則。”
據介紹,RCEP協定生效后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各國采取靈活自主的降稅模式,有立即降稅到零,也有10年、15年、20年內降稅到零的,但主體是立刻降稅到零和10年內降稅到零,這樣可以使各國在較短時間內享受零關稅制度優惠,同時兼顧了各成員國的差異性。
“RCEP在規則談判中兼顧統一性和包容性,為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經貿規則談判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對未來整個國際經貿規則制定都有借鑒意義。”蔡強認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