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完成‘4個300’工作目標;2025年,國門形象充分展現、高端高新產業項目聚集、市政公服設施承載平臺一流、營商環境指數全國領先、生態環境和諧共生、京冀共建共管的世界一流臨空經濟區雛形初顯;2035年,全面建成開放創新、人才匯聚、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世界一流航空城。”近日,廊坊臨空經濟區再次梳理全面工作,提出明確目標方向,加快推動規劃建設進程,這條簡短的時間軸,勾勒出廊坊臨空經濟區美好藍圖。
廊坊臨空經濟區是廊坊乃至河北省未來發展新的重要經濟增長極。5月17日—18日,省委書記王東峰、省長許勤在廊調研檢查期間,深入臨空經濟區實地察看項目建設進展,聽取有關情況匯報,并對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為全面推動臨空經濟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廊坊臨空經濟區將再吹號角,堅持事在人為、路在腳下,進一步提振精神、鼓足干勁、擔當作為,在頂層設計、產業規劃、改革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各項工作沿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正確方向全速前進。”副市長、臨空經濟區(廊坊)黨工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張海川表示,將站位民族復興、百年基業的高度,在更寬廣的時間軸和坐標軸中去審視臨空、認識臨空,徹底拉開城市發展框架,加快打造世界一流航空城。
規劃設計水平再提高。深度對標對表雄安新區和國際國內先進航空樞紐,全面深化既有城市設計成果,聘請中建院、賽迪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信息中心等業內頂尖設計團隊深入參與、科學指導臨空建設,堅持“古今融合、中西合璧、多元包容”,突出“廊+坊”地域風貌特色,塑造“川、回、曲、井”的空間形態格局,做好國際現代商貿物流港、國際健康生命社區、國際航空科技創新中心、國際金融服務中心、國際智造研發轉化示范中心、臨空國際產業總部服務中心等六大組團建筑風貌和產業發展深度銜接,高水平實現產城融合、港城融合,全面應用CIM+BIM技術,實現虛擬空間與實體城市同生共長,打造國內首個萬物互聯的智治新城。
生態環境再優化。做好整體53平方公里生態空間研究,突出生態、和諧、自然,體現簡單舒朗的整體風格。統籌城市建設區和生態空間內的各類綠地,以及生態空間建設用地指標和各個類別的項目建設,形成臨空經濟區城市綠道體系和生態空間體系,讓城市綠道成為“臨空公園城市”的綠色園路,讓生態空間成為“臨空核心公園”,同時考慮好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解決好看和好用雙重問題,把臨空生態優勢最大限度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產業項目再精準。突出臨空關聯度和航空指向性,精準細化入區產業項目清單,對產業關聯度不高、難以形成產業鏈條以及未來沒有發展空間的項目,嚴格禁止準入;圍繞服務空港上項目,重點聚焦航空研發、航空制造、航空維修、航空物流、航空培訓、航空食品六大板塊,延長航空科創服務全產業鏈和以重點航空科創企業為主體的國際航空科技創新創業集群;聚焦臨空指向型項目,至2025年,重點打造生命健康前沿創新區,還將圍繞先進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業、總部經濟,打造現代產業生態集群;聚力服務協同發展做文章,承接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與大興片區協同協作、優勢互補,打造完整的上下游聯動的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基礎建設再提速。深入實施兩個系列“三年攻堅行動”,“十四五”末完成902項、總投資950億元的市政公服設施建設,今年全部啟動市政公服設施項目,總投資達到330億元以上。市政公服建設再提速,按照既定節點全力推進已開工項目,加快推動2021年上半年已開標11個債券資金項目建設,6月底前啟動剩余債券資金項目施工招標。城市綜合承載力再突破,2021年下半年謀劃實施市政工程、水系治理及公服設施共38批次,總投資約225億元。綜合管廊建設再加快,在廊坊臨空經濟區健康生命島、物流戰略儲備區、科技創新區會展中心周邊進行綜合管廊工程建設,共規劃建設綜合管廊長度約18.4公里,總投資約15億。
營商環境再優化。學習復制雄安政務服務模式,實行“一枚印章管到底”。提倡“四個一”政務服務(一門覆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幫到底)、實現“五最”目標(事項最全、環節最簡、流程最優、時間最短、服務最好)、推動“六化”改革(事項清單化、許可標準化、人員職業化、審批智慧化、平臺一體化、審管聯動化),進一步承接好省、市下放的各項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實現“臨空事、臨空辦”。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在項目投資審批等重點領域,拓展告知承諾實施范圍;聚焦重大建設項目、重點產業項目和重要民生項目,做到全流程“一網通辦、一窗通辦”。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
(記者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