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已陸續發布,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98783億元,同比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904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77451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12428億元,增長7.5%。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用“穩、新、優、好”四個字來概括一季度經濟運行特點。中國經濟時報特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3位專家,從宏觀經濟形勢、區域、房地產市場、消費市場等角度,對2018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解讀,以饗讀者。
★
漆云蘭:一季度居民消費穩定增長、熱點頻現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流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漆云蘭
進入2018年,我國居民消費繼續穩定增長,市場較為活躍。從同比看,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275億元,同比增長9.8%,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從環比看,一季度各月分別為0.63%、0.71%和0.73%。具體呈現以下特點。
餐飲消費和汽車消費領跑居民消費市場
受春節假期和消費結構升級等因素影響,2018年一季度,全國餐飲收入9711億元,占比居社會消費品零售第一位,同比增長10.3%,增幅高于整個消費市場增幅0.5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同比增長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領跑居民消費市場。
消費結構升級和汽車政策導向帶動改善性汽車需求增加。一季度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商品零售額達9398億元,同比增長7.4%,較上年同期加快5.1個百分點。
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消費品質普遍提升、服務消費強勁增長
——消費品質普遍提升。蘇寧易購發布的春節消費大數據顯示,2018年春節消費,大家電消費均價由上年的2855元提升至3594.9元。與此同時,進口產品銷售活躍。年貨節期間,蘇寧生鮮進口阿根廷紅蝦,累計銷售約28.5萬只,成為最受歡迎的海洋產品。數據表明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價格敏感度降低,消費向品質化、品牌化升級。
——服務消費強勁增長。文化娛樂消費快速增長。1-2月全國電影票房收入151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2月當月票房突破100億元,僅春節假期全國電影票房超過56億元,觀影人次為1.43億,同比增速均超過60%。信息消費增長迅猛。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移動互聯網流量同比增長236%。旅游消費快速增長。據原國家旅游局統計,春節黃金周全國旅游接待總人數達到3.9億人次,同比增長12.1%,旅游總收入4750億元,同比增長12.6%。
消費創新帶動智能消費、共享消費等成為消費新熱點
——智能消費。在2018年春節消費市場上,智能類產品占據消費市場主流,智能手機、智能音箱、無人機等智能化科技產品成為80后、90后年輕消費人群的熱點產品。天貓的數據顯示,蒸汽拖把、洗碗機、擦窗機器人、烹飪機器人等科技產品的購買人數增幅分別達到了320%、188%、169%和145%。
——共享消費。繼共享單車租賃、共享汽車租賃發展以來,共享消費領域不斷拓展,共享旅游消費開始興起,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分時租賃、分時度假模式出行開始盛行。
網購的經濟性和便利化加速節日消費增長
一季度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同比增長35.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1.4%。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快遞企業累計完成業務量較上年同期增長30%。網購從一線沿海城市到中西部省份,國內30多個省份地區春節進口訂單已基本全覆蓋。
★
朱鴻鳴:去杠桿 有進展亦有挑戰
★
去杠桿仍面臨不少挑戰:價格效應減弱;居民部門杠桿率未得到有效抑制;地方國企負債增長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朱鴻鳴
今年以來,我國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作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重要目標,取得了去杠桿的積極進展。
一是信貸增速回落明顯。去杠桿、強監管和地方政府債務治理對新增債務起到了明顯抑制作用。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79.9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29萬億元,同比少增1.54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分別較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增速回落2.0個和1.5個百分點。在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基礎上,扣除境內企業股票融資并考慮政府債券后,非金融部門廣義信貸增速為12.2%,分別較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增速回落2.8個和1.3個百分點。
二是新增信貸結構優化。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金融管理部門加強了對資管業務和委托貸款業務的監管,低透明度、高關聯性的影子銀行債務增量受到遏制。今年一季度,委托貸款余額逐月下降,信托貸款余額增長緩慢。3月末,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余額合計22.25萬億元,較上年末下降0.25萬億元,同比少增1.58萬億元;占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比重為12.37%,較上年末下降0.53個百分點。
三是金融杠桿出現下降。今年以來,金融管理部門繼續加強對違規開展同業業務、理財業務、表外業務和合作業務等金融亂象的整治,去嵌套、去通道、去鏈條取得新進展。3月末,金融機構股權及其他投資余額為22.77萬億元,同比萎縮2.6%,增速較上年末進一步下降1.2個百分點。其他存款性公司(銀行)同業資產56.52萬億元,同比萎縮4.2個百分點,增速較上年末下降3.4個百分點。
但也要看到,去杠桿仍面臨不少挑戰。一是價格效應減弱。在信貸增速出現明顯回落的同時,GDP平減指數也有所回落。截至3月末的近四個季度,我國名義GDP增速為10.9%,較上年末下滑0.3個百分點;同期廣義信貸增速仍然高出名義GDP增速1.3個百分點。
二是居民部門杠桿率未得到有效抑制。加總居民部門銀行貸款、公積金貸款、融資融券、以居民部門債務為基礎資產的資產支持證券、保戶質押貸款、類金融機構貸款后,2017年末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已接近60%,超過了日本、法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2017年三季度末水平。今年以來,居民部門債務仍然保持快速膨脹態勢。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境內居民貸款余額42.28萬億元,同比增長20.03%,分別較同期境內貸款增速和名義GDP增速高8.0個和9.4個百分點。預計一季度末,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將會繼續上升。
三是地方國企負債增長快。2月末,地方國有企業負債余額達54.15萬億元,超過中央企業負債規模。同時,地方國企利潤總額與凈資產增量之間的缺口進一步拉大。前2個月,地方國企凈資產增量45213億元,但利潤總額僅為1249億元,前者高達后者的36.2倍。
★
趙福軍:一季度我國出口增速較快、結構改善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 趙福軍
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出口累計5452.66億美元,累計同比增長14.1%,遠遠高于去年同期7.2%的增長率。從今年各月當月出口增長率看,1月、2月、3月出口增長率分別為11.20%、44.50%、-2.70%,出口增長率呈現回落態勢。
與此同時,我國出口結構呈現改善態勢。一是一般貿易出口增長相對較快,且占比有所提高。一季度,一般貿易出口累計同比增長20.3%,不僅高于今年全國出口增長率,還高于去年同期15個左右百分點;一般貿易出口占全國出口比重為55.99%,高于去年同期。二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集成電路出口增長較快。今年一季度,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集成電路出口增長較快,出口分別增加48.5億美元、45.9億美元。三是對金磚國家出口增速較快。今年一季度面向巴西、俄羅斯、南非等金磚國家出口增長率相對較快,增長率分別為33%、23.7%、18.2%,高于今年全國同期出口增長率。
展望今年全年出口形勢,既面臨機遇,也面臨一些挑戰。我國出口面臨全球經濟復蘇的有利環境。比如美國經濟復蘇略有改善,失業率持續下降。日本經濟也可能有所改善,日本財務省和內閣府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1至3月)日本國內企業景氣指數(BSI)上升3.3,連續三個季度上升。日本1月份失業率降至近25年低點。4月12日世貿組織將今年全球貿易增長預期從3.2%上調至4.4%。但今年出口也面臨一定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歐元區經濟增速可能有所放緩。2月份歐元區制造業與服務業PMI分別較上月下降1.0和1.3個百分點至58.6%和56.7%;消費者信心指數較前月下降1.3個百分點至0.1%。2月份歐元區通脹率降1.2%,為2016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二是人民幣匯率升值帶來的壓力。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給我國出口帶來的不利影響將可能逐步顯現。三是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不利挑戰。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呈不斷升級態勢,美國實施增加進口關稅、實施反傾銷稅和濫用貿易救濟調查等多種手段。比如:1月17日美國正式對原產于中國的塑料裝飾緞帶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1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決定對不倒杯發起337調查;2月27日美國公布對華鋁箔雙反調查終裁決定,以其國內法為依據繼續認定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替代國”做法,裁出48.64%—106.9%的畸高反傾銷稅。美國不斷制造貿易摩擦,將給我國出口帶來較大挑戰。
★
王洋:在去杠桿中 加快動能轉換
★
一季度經濟平穩開局固然可喜,而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的加快則更具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王洋
2018年是十九大后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年。宏觀經濟評價標準從增長速度等總量指標轉向結構和效率指標,從短期經濟表現轉到宏觀杠桿率控制、重大風險防范化解等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一季度經濟平穩開局固然可喜,而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的加快則更具意義。
一季度,中國經濟當季同比增長6.8%,連續三個季度穩定。從產業結構看,第二產業增速回升到6.3%,第三產業增速回落到7.5%。但由于第三產業增速仍高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大。從支出結構看,投資和外貿有回落跡象,消費有回升表現,增長模式繼續由投資和外需主導向消費主導轉變。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5%,增速比1-2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8%,增速比1-2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貨物出口增長7.4%,3月份出現了負增長。
具體從投資來看,內在結構動力出現切換。制造業投資增長3.8%,比去年放緩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3.0%,比去年末大幅放緩6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增長10.4%,比去年末加快3.4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8.9%,比1-2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比去年末加快2.9個百分點。制造業延續了實體經濟的復蘇態勢。由于民營企業的投資通常比國有企業更依賴盈利水平,因此民間投資增長反映了市場活力的增強和效益的改善。房地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這來自于房地產庫存去化、銷售維持良好、前期房地產企業大規模購地并滯后通過土地購置費計入房地產開發投資。房地產市場的持續高景氣也帶動了家具、建筑裝潢等房地產產業鏈的消費需求增長,并使得房地產類貸款在新增貸款中占比維持在一半的高位。鑒于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壓力和房地產總體發展空間的約束,應加快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設。基建投資的增長則受到去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規范地方政府融資、遏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長的政策影響。
宏觀經濟表現不能脫離去杠桿、防風險、強監管的政策背景。金融體系和企業部門都延續了去杠桿。M2增長持續減速,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大幅少增,整體信用趨于收縮;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一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回升至76.5%;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增速升至16.1%,顯示出經濟發展的質量提高和效益改善。
國家統計局在公布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的同時,宣布自4月起定期發布基于勞動力調查獲得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以準確及時反映全國的就業失業狀況。這體現了就業為民生之本,高質量發展根本上是人的發展,也有助于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和實施。
可能影響后續經濟增長的因素包括:地方政府投資進一步減速后的滯后拖累效應,房地產調控的壓力和變數,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沖擊,中美貿易摩擦的演變,等等。但即使經濟增速繼續放緩,也應保持定力,更加重視內部改革和長期目標,把結構調整、風險化解放在首位,不計較一城一地一時的得失,加快從政府投資主導、負債擴張的粗放型增長向市場力量驅動、民營資本為主體的集約型增長轉變。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的下降趨勢和物價水平的溫和走勢為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