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團通過深耕產業鏈金融,覆蓋全球家電產品市場;云南白藥通過與資本管理基金共同成立并購基金,投資優秀中小型標的企業,加速戰略布局……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和實業主體以支持實體產業發展為著力點展開布局,通過創新性的產融結合模式,支持新舊動能的轉換和實體經濟的發展。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發布《進一步深化中國(天津)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該方案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突出建設國際產融結合示范區,通過大力發展產業金融、創新金融,積極支持融資租賃、國際保理等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業務創新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可以說,在這一綱領性文件中明確產融結合,尤其是強調金融業創新發展要服務實體經濟,很好地呼應了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要求。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這一要求為金融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即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金融業的本源定位,以產融結合的理念從國家供給側改革和產業轉型的方向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和尋找投融資機會。
之所以產融結合被再次強調,是因為近年來中國經濟逐步企穩向好,但是在舊產融結合模式下,產業通過資本手段逐利的趨勢和沖動非常明顯,產業逐漸脫離實體,導致“脫實向虛”和資金空轉,脫離了國家在舊產融結合模式下支持產業和實體發展的初衷。這令防范金融風險的任務愈加艱巨。而在實體經濟領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仍然存在,創業企業面臨的情況更為嚴峻。而產融結合就成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金鑰匙”。
由于各國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國際環境和本國市場自由化程度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產融結合模式。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完成了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已成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
以美國為例,銀行禁止持有企業股權,所以最終催生出兩種產融結合模式,一種是企業控股銀行,另一種則是企業衍生財團。
而日本的產融結合是政府對市場有更多干預,不僅采取保護主義政策,同時會通過集中調度、運用稀缺資源的金融體系以支持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為企業提供更多與銀行合作的機會,增強企業發展動力以降低破產的風險。
參照其他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出,我國產融結合基礎薄弱,實體產業和金融業均處于發展時期,金融制度的建設還不完善,無論是“由融而產”還是“由產而融”都面臨巨大壓力。另外,中國的產融結合主要由大型的國企和民企主導,中小企業和中小型金融機構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很難進行產業滲透或金融滲透,產融結合發展較不平衡。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已開始加大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并逐漸上升到戰略層面。為破除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中所面臨的資金瓶頸,以“脫虛向實”為核心的創新性產融結合成為新趨勢和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