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了最新版本的年度數據出版物,主要研究了世界貿易的最新趨勢,對貿易商品、貿易服務和主要參與者等相關情況進行了深度分析。同時考察了發展中經濟體的表現、區域貿易協定的最新進展以及增值貿易和數字貿易的發展情況等。
數據顯示,2017年亞洲商品貿易量增長8.1%,居世界第一,并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7%。其中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商品出口在全球所占份額逐年攀升,并逐漸成為主力,2017年出口額接近5萬億美元。商業服務方面,亞洲以25.5%的占比位列世界商業服務貿易出口地區排名第二位。其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其他商業服務增長較快,商品相關服務增長緩慢。
最具代表性的亞洲經濟體中國,2017年貿易量居世界首位,且處于貿易順差。制造業商品出口比例為93.7%,占商品貿易出口絕大部分,主要出口目的國為美國和歐盟(28個國家)。同時,制造業也是中國商品進口主要領域,占進口額比重為64.9%,燃料和礦產品作為重要的進口商品,占比20.5%。商業服務貿易方面,其他商業服務以55.9%占據出口首位,其次是旅游業(17.1%)和交通運輸業(16.9%)。其他商業服務主要包括知識產權使用費、金融服務、保險和養老服務以及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目的國家或地區前三名為中國香港、歐盟(28個國家)和美國。進口貿易中,旅游業以54.9%占據絕對優勢,主要來自于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28個國家)。
除亞洲外,歐洲和北美洲分別以47.5%、17.6%的占比成功躋身世界商業服務貿易出口地區前列。美國的制造業商品出口占74.9%,主要目的地為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同樣以制造業商品為主(79%),主要來源地為中國、歐盟和墨西哥。2017年美國商業服務貿易進出口均居世界首位。
數據顯示,2016至2017年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美國則是世界第一大進口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緊隨其后。同時,中國也是發展中經濟體第一大進口國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和美國作為WTO 成員,分別以11.5%、11.1%的商品貿易占世界貿易比重,居成員第一和第二位。商品貿易領域,中美情況大致相當;商業服務貿易方面,美國領先于中國。針對中美兩國貿易結構的不同,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主要是由兩國的經濟結構和產能優勢決定的。
數據還顯示,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占其他商業服務比重逐漸增加。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體,專利申請數量由2010年的12500項猛增至2017年的近50000項,增長近4倍。同期其他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專利申請數量也在5000項左右。張建平表示,中國要實現創新引領,一方面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塑造更好的鼓勵創新發展的市場,另一方面要培育創新科技和金融支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