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中美貿易摩擦其實對跨境電商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現在國家有關部門更加鼓勵跨境電商的發展。”在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副理事長張云飛看來,當前我國跨境電商發展還遇到了另兩個重大機遇。其中一個是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合并,使得跨境電商在通關、報檢便利化方面有很大的進展。另一個是擴大進口以及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過去,我國跨境電商業務以出口為主,近幾年我國把進口提到和出口同等的位置,對跨境電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利好。
“說起中國跨境電商發展的歷程,1999年到2008年是萌芽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網站包括中國制造網等;第二個階段是從2008年到2014年;從2014年到現在是第三個階段。”張云飛介紹,預計2020年跨境電商交易額占進出口總額比重將達到37.6%。
在張云飛印象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跨境電商政策包括2012年4月份的《關于組織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電商試點專項通知》和2014年4月份《關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網購保稅進口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政策批復鄭州、上海、重慶、杭州、寧波、廣州、深圳、天津、福州等10個試點城市,將網購保稅進口商品視同個人物品,并有配套措施。同時政策強調試點的商品范圍應為個人生活的消費品。“試點政策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培養支付等產業鏈行業發展,引導消費回流。試點政策下稅收更加優惠,跨境電商零售價格與境外價差明顯縮小,并且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不過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就是形成了一個政策洼地,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商品已經超過了個人物品的范疇,部分商品采取了拆包手段來避稅。”張云飛說。
在張云飛看來,除了上述政策瑕疵,跨境電商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共性問題。第一,跨境電商監管比較困難,監管主體不明確。在跨境零售模式下一般由電商平臺代替個人向通關平臺發報有關數據,一旦出現報關數據和實際物品不一致的情況,監管主體不明確會給監管和業務發展帶來阻力。第二,監管過程繁雜,在退貨時會遭遇跨區域物流問題,使退換貨難有順暢的通道返回,甚至導致各種成本增加,帶來監管困難。第三,跨境物流明顯滯后。我國跨境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沒有形成完整的跨境體系,跨境主體較為分散,缺乏大公司的指導,跨境包裹破損或者丟包的情況比較突出。第四,網上跨境支付系統不完善,由于外匯監管、稅收等制度不完善,目前跨境電商一般都是通過第三方支付系統實現結算,但第三方支付存在通關退稅等復雜跨境業務問題,制約相關企業跨境支付業務的開展。目前國內金融機構以及支付企業國際化程度較低,還沒有得到海外電子商務企業買家的普遍接受。第五,法律法規不健全。跨境電商是商業模式的變革,我國傳統貿易方式適用的法律法規已經無法滿足跨境電商需要。從當前跨境電商遇到的法律問題來看,最突出的是商品質量監督和維權問題。
盡管存在這些問題,面向未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還是會依靠跨境電商平臺走出去。根據上述趨勢,張云飛建議企業要高度重視人才建設,他了解到,在跨境電商發展比較快的幾個省份,跨境電商人才“奇貨可居”,懂得運營的人才大家都在搶著挖。他還建議跨境電商擁抱互聯網思維。“很多傳統廠商認為做了產品直接擺到網絡平臺上銷售就是跨境電商,實際上把傳統產品放在平臺上銷售不是跨境電商最后的路子,要用互聯網思維模式運營才行。比如說傳統的商家,開一家店有很多客人進來,他們是什么人,干什么,喜歡什么完全不知道,但通過電商平臺完全知道客戶以前搜索過什么、喜歡什么、買過什么、退過什么貨,這些信息都可以反過來啟發企業改進升級自己的產品,開發出消費者更喜愛的產品。”張云飛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