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8年國際干散貨運輸市場運價回升力度減弱,預估全年海運貿易增速將低于運力增速。截至圣誕假期前夕,2018年BDI指數均值為1353點,較2017年全年均值1145點增長18.08%。
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19年全球貿易量增長將較2018年降低0.2個百分點。但東南亞主要新興市場或持續向好,BDI指數均值可能小幅回調至1300點左右。
2018年市場總體平穩恢復
2018年市場總體平穩恢復,但增速減緩。
2018年國際干散貨海運預估量約52.1億噸,同比增長2.25%,增速較2017年大幅下降。其中,鐵礦石海運貿易量14.7億噸,同比稍降0.20%,煤炭海運貿易量12.4億噸,同比增長3.33%,糧食海運貿易量4.86億噸,同比增長1.67%,小宗散貨海運貿易量20億噸,同比增長3.61%。
2018年中國鐵礦石海運進口量約10.53億噸,較2017年小幅下降1%,動力煤進口量為1.90億噸,增幅9%。印度鐵礦石海運進口量大幅增長至1500萬噸,增幅高達117%,動力煤進口1.61億噸,同比增長7%。東南亞動力煤進口也大幅提升,其中越南動力煤海運進口量1370萬噸,增幅達35%;菲律賓進口量為2540萬噸,增幅18%。
大豆貿易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較大,中國鋁土礦進口增長加速。2018年6月開始美國出口至中國大豆數量大幅下降,9月出口量下降至6.74萬噸,較上年同期的287萬噸,大幅下跌97.65%。同時美國農業部12月供需報告預測2018/19年度(10月至次年9月)美國出口大豆5171萬噸,同比下降12.29%。中國11月大豆進口量為538.4萬噸,較上年同期進口的868萬噸驟降38%。中國1—11月大豆進口量為8231萬噸,同比減少4.3%。但同時美國出口至歐盟、印尼、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市場大豆數量大幅提升。2018年1—10月中國鋁土礦進口量累計6784萬噸左右,同比增加21.7%。
運力方面,干散貨船隊運力小幅增長,海岬型運力增長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018年12月初,全球干散貨船運運力達11337艘、8.39億載重噸。其中海岬型船運力達1726艘、3346萬載重噸;巴拿馬型船運力2566艘、2065萬載重噸;大靈便型船運力3622艘、2005萬載重噸;靈便型船運力3423艘、981萬載重噸。國際干散貨船總運力增速達2.82%,海岬型船舶運力增長步伐加快,增速達3.43%。
新船訂單量逐步減少,海岬型船訂單居高不下。截至12月初,國際干散貨船新船訂單209艘、229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1.2%。但海岬型干散貨船新船訂單量達75艘、1562萬載重噸,新船訂單運力與2017年持平。手持訂單中海岬型船占比已達56.8%, 占現有運力比重攀升至14.51%,遠高于靈便型船的4.11%。而海岬型船新船訂單中Newcastlemax(20萬—20.9萬DWT)達34艘、708萬載重噸;Guaibamax(32.5萬DWT)達12艘,且船東多為與淡水河谷簽訂長期租約的Pan Ocean, SK Shipping, H-Line Shipping等。
海岬型船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聯盟合作形式趨于常態。截至2018年12月初,海岬型散貨船市場僅自有運力統計的CR8(8家最大的干散貨船航運企業的市場份額總和)就已達23.62%(以載重噸計算),表明海岬型船已進入低集中競爭型市場。
為穩定承租雙方成本和收益,船東與大貨主間長期協議逐步加強,目前淡水河谷共使用約300艘船舶運輸鐵礦石,其中通過長協合同運輸的鐵礦石貿易量高達70%。此外,航運企業為提高船舶運營效率,穩定公司收益,聯營池和長期租約占比不斷提升,傳統即期市場中的船舶數量比例大幅下降。
各貨種產量漲跌不一
2018年鐵礦石總體產量微降但高品粉礦供應增加,粗鋼、煤炭、鋁土礦產品產量均實現不同幅度的增長。
2018年全球高成本低品位礦山產量大幅減少,主流礦山市場份額持續擴大,整體增量不及預期,預計同比微降390萬噸。中國1—11月累計鐵礦石原礦產量為6.95億噸,同比下降3.3%,國際五大主流礦山增產約4410萬噸,增量主要為高品粉礦。礦產資源集中度不斷提高,澳洲高成本礦山面臨成本壓力,一些處于邊際成本的礦山如Cliffs、Atlas被迫減產或遭遇收購。2018年1—10月淡水河谷S11D鐵礦石出口量4830萬噸,同比增長250%。預計全年高品粉礦供應增加2800萬噸。
世界粗鋼產量平穩增長,印度成為全球第二大產鋼國。1—10月,亞洲粗鋼產量為10.58億噸,同比增長5.6%。其中,中國和印度是推動全球粗鋼產量的強勁力量。中國1—10月粗鋼產量達7.82億噸,累計同比大幅增加6.4%。隨著中國持續實行環保限產政策,打響“藍天保衛戰”,環保限產已進入常態化。2018—2019年生態環境部強調“一廠一策”以及實行分級限產,限產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松。隨著工藝技術不斷改進,中國轉爐廢鋼比持續攀升,同時“中頻爐”出清后拉動廢鋼消費需求,在建、新建電爐產能持續釋放。2018年7月印度累計粗鋼產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產鋼國。
而由于全球發達經濟體投資市場的復蘇和新興經濟體表現出眾,全球鋼鐵需求繼續表現強勁,根據世界鋼鐵協會10月預計2018年全球鋼材消費需求將達到16.579億噸,同比增速為3.9%,世界鋼鐵需求平穩增長,鋼鐵消費達歷史新高。
世界煤炭市場在經歷了數年的深度調整后,2017年煤炭產量開始止跌回升,全年總產量達77.3億噸,同比增長3.4%。但受產能增量不足和環保限制等影響,增幅有限。其中1—11月中國原煤產量為3.21億噸,同比增長5.4%。而據印度煤炭部統計,2018年1—9月印度煤炭產量5.18億噸,同比增長近7.7%。1—10月份,印尼煤炭產量為4.1億噸,其中78%用于出口。
另外,東南亞基礎建設以及工業生產的加快,泰國和越南煤炭進口大幅提升,2018年1—10月兩國進口量分別達到0.215億噸和0.1734億噸,同比增速分別高達13.4%與48.8%。
2018年受澳大利亞鋁土礦新項目上線、印尼擴大鋁土礦出口并增加產量以及幾內亞鋁土礦現有項目的增長推動等利好因素影響,全球鋁土礦產量保持高位增長。2018年前三季度,幾內亞依然是中國最大鋁土礦來源國,供應量高達2897萬噸左右,同比增加43.9%。隨著在建項目的持續投產,幾內亞擴產將持續高速發展。
中國鋁產品產量平穩增長,消費結構持續升級。2018年1—11月我國主要鋁產品產量平穩增長,氧化鋁、電解鋁、鋁材產量分別為6627萬噸、3144萬噸、4108萬噸,分別同比增長9.1%、7.5%、0.2%。由于鋁的輕量性、耐蝕性、易成形性、再生性等優越性能,中國鋁應用領域不斷擴大,以鋁代銅、以鋁代木、以鋁代鋼的應用正在實現高速發展。
今年BDI指數或小幅回調
2019年,世界經濟環境挑戰加劇,全球貿易增速預計整體放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9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7%,與2018年持平。受“逆全球化”的貿易投資政策以及發達國家加息、減稅等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影響,全球企業和消費者信心出現波動,同時美國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可能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升級。總體來看,未來貿易增速走勢面臨的風險相當大,且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下行。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19年全球貿易量增長3.7%,較2018年降低0.2個百分點。
展望2019年,國際干散貨海運貿易量將繼續小幅增長,或將低于2.5%增長。隨著中國鋼材需求偏弱運行,鋼材價格下行壓力較大,港口進口礦庫存高企危機持續,同時廢鋼比例上升和電爐煉廠產能持續增加,都將減少對進口鐵礦石需求。
中國煤炭平衡局面持續,山東、河南等地已出臺相關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方案,進口限制政策將較大程度影響2019年煤炭進口局面。
東南亞主要新興市場持續看好,煤炭進口需求有望進一步提升。在經濟快速發展,進口礦優勢明顯背景下,印度高品礦進口需求將持續高速增長,同時煤炭進口持續高漲。東南亞市場鋼廠產能擴張加快,中國鋼材出口降幅將持續。
運力方面,2019年運力增速將持續高于運量增速,海岬型船運力交付壓力加大。在2017—2018年初新船訂單回升影響下,后續交付運力壓力開始進一步增加,2019年交付計劃提升至4049萬載重噸。海岬型運力增速將持續提升,其中預計2019年交付的40萬噸級VLOC達到12艘。展望2019年,筆者預計2019年國際干散貨船隊運力增速小幅提升至3.1%左右,繼續高于運量增速。
綜上所述,國際干散貨運輸市場仍處于恢復調整階段,新興市場海運貿易發展迅速,但全球干散貨海運供需增速已經開始錯配,且中國鐵礦石進口量降幅將會進一步加大,煤炭消費減量行動逐步落實,預計2019年BDI指數均值將小幅回調至1300點左右。隨著大船市場集中度和長期合作協議比例的持續攀升,即期市場波動受長協價格談判影響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