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所長梁明:今年外貿有望創新高 明年仍有穩增長條件)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加入WTO第17個年頭。40年來,中國不僅躍升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而且完成了由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向貢獻者的角色轉變。
在改革開放40年的征程中,對外貿易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1978年至201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提升至27.8萬億元,貿易規模擴大782倍,且年均增速達18.6%。從2009年起,我國連續9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從2013年起,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當前,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我國貨物貿易額卻逆勢增長,多項指標創新高。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是否正常?明年我國外貿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積極擴大進口的戰略意義體現在哪里?針對上述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
預計全年貿易額將破4.6萬億
NBD:盡管今年國際貿易形勢復雜多變,但前三季度的外貿表現卻比較搶眼。能否對今年全年外貿作一下預測?
梁明:其實,我們在海關公布三季度外貿數據的時候就對2018年全年外貿形勢作了一個預測。根據我們的預測結果,2018年全年進出口總額將在4.66萬億~4.67萬億美元之間。如果12月份的外貿數據很好,甚至可能突破4.7萬億美元。
即使在4.66萬億~4.67萬億美元之間,今年我國外貿規模也已經創歷史新高了。因為上一個高點是在2014年,當時是4.1萬億美元左右。今年一下子可能多出五六千億美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今年外貿形勢的總體表現是非常好的。
NBD:我國的外貿表現為什么會在今年如此搶眼?這種現象是否正常?
梁明:今年我國外貿表現搶眼不僅僅表現在外貿額度上,外貿結構表現也很好。基建產品、高技術產品,以及一般貿易的占比都持續大幅提高。從外貿結構的表現來看,今年進出口總額創新高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首先,我國2015年以來一直強調穩增長、調結構的措施。在幾年的時間里一共發了十五六份文件,為進出口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貿環境。另一方面,許多政策在出臺以后實際作用到市場當中并產生積極作用,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但這種累加效應,對促進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將逐步起到作用。所以,今年我們能夠看到政策起到的積極作用。
尤其今年以來,我國大幅降低進口關稅,出臺新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清單的長度不斷縮短,中國的營商環境指數在不斷提升。對于企業而言,也進一步穩定了繼續投資的信心。
NBD:許多企業擔心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可能會對明年的外貿形勢產生沖擊,對此,您怎么看?
梁明:首先我想說,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當然我這里指的是對總量而言。我們也作了一個測算,在前三季度中,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平均增速是8.4%,而在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的7000多項商品中,它的進口同比增速是12.4%,高于平均增速。
這充分說明美國企業對中國的商品有較高需求。也許有人認為存在搶進口的現象,也許會有,但這個當中的比例以及所產生的影響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我想強調的是,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應當遵循市場自發調節的需要,在實際的調研中,我們確實能夠發現中美企業雙方通過分攤稅率、保持渠道的暢通等方法來降低中美貿易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
擴大進口提升優質供給水平
NBD:今年,首屆進口博覽會已經在上海召開,并且有年年辦下去的打算。我國堅持擴大進口的戰略意義是什么?
梁明:我國外貿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尤其要發揮好進口的作用。過去,我們非常重視出口,通過出口拉動經濟增長。但現在,我們更要注重貿易平衡發展。這一方面是向世界分享中國的市場和改革開放的紅利;另一方面是通過進口來提升優質供給。尤其是對中間產品的進口,也能讓我們的出口產品形成更加優質的供給。
從國內市場來看,擴大進口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通過開放市場,擴大進口,讓國際上的優質產品倒逼國內企業改革創新,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水平。與此同時,大量國外的優質產品進入國內市場,也能彌補我國消費升級過程中供給不足的短板。
NBD:未來,我國外貿結構將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還需補齊哪些短板?
梁明:首先,我國外貿要努力從“大進大出”邁向“優進優出”。進一步提升質量和效益。在穩定出口的同時主動擴大進口,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加大力度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這個思路至少在近2年內不會變。
其次,我認為中國在未來5年,首先要做好外貿穩增長的基礎,至少保證我們的外貿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個比較穩定的份額。在保證份額的基礎上,我們要提高外貿總體發展水平的質量。這個質量是多方面的,比如促進貿易的平衡發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協調發展、外貿產品的綜合效益、包括提升品牌產品的出口占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