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內的制造業競爭非常激烈,非常多的公司也知道要改變經營模式。那么如何轉變呢?
對于外貿企業來說,一個是轉型高端制造業,比如高鐵、大數據制造。另一個就是一帶一路了。
這幾年我們拜訪的外貿人里,越來越多將市場開發的主要精力投入到這些沿線國家,特別是在今年美國不斷搞貿易戰之后,大家都體會到“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重要性。但是“一帶一路”沿線有這么多國家,到底哪些市場更適合咱中小外貿企業呢?整理了一些市場情報,分享給大家。
概況
“一帶一路”一共涵蓋71個國家,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2017年對外貿易額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是韓國、新加坡、印度、俄羅斯、阿聯酋、泰國、波蘭、越南、馬來西亞、土耳其(排名有先后),在這些國家里,除了波蘭,中國都是它們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從貿易額比重看,韓國、俄羅斯、越南自中國進口的比重超過20%;泰國、馬來西亞接近20%。與2016年相比,2017年俄羅斯等自中國進口的比重是在上升的,而波蘭自中國進口的比重降幅最大,達到了4.4%。
以上這些是外貿TOP 10的數據,再來看看中國這邊的出口數據。
2017年,中國向“一帶一路”國家出口7742.6億美元,同比增長8.5%,占中國總出口額的34.1%,出口額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是韓國、越南、印度、新加坡、俄羅斯、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阿聯酋。
出口額增速最快的市場是老撾、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摩爾多瓦、斯洛文尼亞、不丹、塞爾維亞、亞美尼亞、蒙古國、阿富汗、立陶宛、波黑、格魯吉亞、黑山和柬埔寨,增速均在20%以上;
出口額降幅最大的市場分別是塔吉克斯坦、東帝汶、埃塞俄比亞、白俄羅斯、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降幅在10%以上。
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機電類(含電機電器設備和鍋爐機器等),占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額的比重分別為23.2%、15%,其中,電機電氣設備出口額增速明顯較2016年增長15.8%。
今天我們另辟蹊徑,不多說大家已經比較熟悉的韓國、印度、越南、俄羅斯等市場,而主要去關注一下我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幾個市場。
與其紅海廝殺,不如把眼光放遠一點。
老撾
老撾的地理位置是這樣的:北鄰中國,南接柬埔寨,東臨越南,西北達緬甸,西南毗連泰國。它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工業基礎薄弱,主要工業企業有發電、鋸木、采礦、 煉鐵、水泥、服裝、食品、啤酒、制藥等及小型修理廠和編織、竹木加工等作坊。
老撾雖然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普通公司員工的月均收入大概是180美元,購買力較低。它是最后一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東盟國家,于2013年取得正式成員國資格。由于該國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因此獲歐盟、美國及日本授予豁免進口關稅等貿易優惠,而其產品一般也可按較低關稅率進入全球各地市場。
老撾主要進口的產品是工業品、加工制成品、建材、日用品、食品、家用電器。它自泰國進口比較多(2015年自泰國進口占60.9%),其次就是中國、越南了。
中國與老撾雙邊貿易額不大,貿易結構單一,產品層次不高,有待提高。從貿易結構來看,老撾對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農產品、礦產品、木產品等,中國出口到老撾主要是一般技術水平的機械設備和輕工產品。老方認為,這一貿易結構對老撾不利,一方面老撾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大量進口中低級技術水平的中國機械設備,將會使老撾在技術上長期落后,因而對進口中國的產品品種有限。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目前出口到老撾的中國商品,絕大部分都沒有當地文字的包裝及使用說明。這從與當地老百姓的親和力上講就不如泰國商品有競爭力。這實際上也是一個相互尊重文化的問題。從長遠看,如果想讓中國商品在東南亞尤其是泰、老、緬站穩腳跟,此問題必須得以解決。由于上述三國的文字幾乎相近,且泰國的影響及市場最大,可考慮出口上述三國的商品均采用泰文作包裝說明,這樣廠家回旋的余地比較大,也基本解決了商品文化差異的問題。
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是中亞國家,北鄰俄羅斯,南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接壤,西瀕里海,東接中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以石油、采礦、煤炭和農牧業為主。
目前哈薩克斯坦經濟已經進入世界前50強,人均國內總產值超過1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正爭取2050年進入世界前30強之列。
其國民50%以上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此外,還有東正教、天主教和佛教等。他們的官方語言是哈薩克語和俄語(基本上市面上能買到的東西,以及廣告牌都是雙語的)。
哈薩克人民被稱為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文化活動都反映出從游牧到定居的鮮明特點。他們的平均月工資是418美元,儲蓄意識不強,喜歡超前消費。
哈薩克斯坦的主要進口來源國是中國、德國、美國、意大利和烏茲別克斯坦,其中去年自中國的進口量大增28%。機電產品、化工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和運輸設備是哈薩克斯坦的主要進口商品。哈薩克斯坦也是中國在中亞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去年,哈薩克斯坦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2017年進口額為20.8億美元,增長30.7%,占哈薩克斯坦自中國進口總額的44.3%。賤金屬及其制品進口6.5億美元,增長20.6%,占哈薩克斯坦自中國進口總額的13.9%。此外,塑料、橡膠進口3.2億美元,增長18.7%,占哈薩克斯坦自中國進口總額的6.7%。三類產品合計占哈薩克斯坦自中國進口總額的64.9%。在以上商品中,中國的競爭對手主要來自美國、意大利、德國等。
哈薩克斯坦已經完全放開貿易權,所有自然人和法人均可從事對外貿易活動。按照現行海關法的規定,哈薩克斯坦海關有三種不同的關稅征收方式:從價稅、從量稅和混合稅。哈薩克斯坦進口關稅稅率通常每年調整一次,2005年從價稅稅率為0-100%不等,大約95%以上的進口產品從價稅率都在0-15%,加權平均稅率大約為8.6%。除關稅外,還征收進口增值稅,稅基是進口貨物的清關價值和海關關稅之和,稅率為15%。部分消費品包括各種酒及酒精、香煙、魚子醬、汽油(不包括航空油)、柴油、汽車等產品的進口還將征收消費稅。此外,哈薩克斯坦還對每筆進口產品征收50歐元到70歐元的清關費用。
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也是中亞國家,是古絲綢之路各種文化的交匯地,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非常重要的國家。它是一個雙內陸國家(自身無出海口,5個鄰國也均是內陸國),南靠阿富汗,北部和東北與哈薩克斯坦接壤,東、東南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連,西與土庫曼斯坦毗鄰。
他們的通用語言是烏茲別克語和俄語,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其余多信奉東正教。
它是獨聯體中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經濟實力次于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長期政治穩定和得當經濟政策使得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多年來始終保持著穩定快速增長。
其自然資源同樣很豐富,盛產“四金”(黃金、白金-棉花、烏金-石油、藍金-天然氣),這是其經濟支柱。此外烏茲別克斯坦還是個著名的產棉大國,但是由于過大的棉花種植面積,使得其糧食產量低下,完全不足以滿足本國人口對于糧食的需求,必須從國外大量進口。其他主要進口商品還有以日常用品為代表的輕工業產品以及發展工業需要的機械設備等工業品。
而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工程機械、空調、冰箱等機械設備及器具,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塑料及其制品。
鐵路運輸是烏茲別克斯坦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承擔全國約60%的貨運和80%的進出口貨運。連云港首列開往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的國際班列,全程5500公里,約需10天,這也是目前我國沿海港口中前往中亞地區所需時間最短的國際班列。
摩爾多瓦
摩爾多瓦是一個位于東南歐北部的內陸國,與羅馬尼亞和烏克蘭接壤,東、南、北被烏克蘭環繞,西與羅馬尼亞為鄰。其國民講摩爾多瓦語,俄語為通用語。
它的地域優勢非常明顯,其首都距離烏克蘭敖德薩港口140公里,離羅馬尼亞(歐盟)邊界100公里,貿易環境也非常自由,進出口關稅率平均不到5%,在摩爾多瓦生產、加工獲得其原產地證的產品可以免關稅、免配額進入獨聯體、歐盟、中東歐和土耳其,坐擁總計有9億人口的歐亞大市場。
摩爾多瓦是傳統農業國家,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業發達。它的主要進口商品是礦產品、機械、儀器、電子設備、音像放錄產品、化學制品、交通工具、非貴重金屬及其制品、食品、飲料、酒類、煙草、紡織面料及其產品、塑料、橡膠及其制品、蔬菜、石料、石膏、水泥、陶瓷及玻璃制品、紙及紙板等。
它的主要進口來源國是歐盟28國、獨聯體國家、羅馬尼亞、俄羅斯、中國等。
摩爾多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從最初的家電、建材、服裝、鞋帽、紡織等中低檔日用消費品,逐步轉向了有行業競爭優勢的通訊設備、家具、汽車等高科技類商品。
斯洛文尼亞
斯洛文尼亞位于中歐南部,毗鄰意大利、奧地利、克羅地亞和匈牙利,地理位置優越,是傳統貿易及運輸路線的交匯處。它在2004年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斯洛文尼亞擁有良好的工業、科技基礎,以化學、電子設備、機械制造、交通運輸和金屬制造為支柱產業,很多技術屬于世界領先水平。2005年它在全球國家競爭力排行榜上名列第32位,已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2017年,斯洛文尼亞的主要進口來源國是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土耳其,主要進口商品有四類: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產品。到2018年2月份,中國已經上升到斯洛文尼亞的第5大進口來源地了。
斯洛文尼亞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化工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家具玩具,此外,中國占斯洛文尼亞鞋靴傘等輕工產品進口份額的17.1%,居其進口來源的首位,領先于居第二位的意大利1.2個百分點。在斯洛文尼亞機電產品的進口中,中國是第三大來源地,所占份額為10.4%,德國和意大利分別占比22.1%和11.5%。斯洛文尼亞作為歐盟成員國,完全執行歐盟的貿易政策,國內沒有單獨的貿易法律。
無論哪個行業,必須緊跟時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