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國率先向國際秩序、國際規則發起挑戰,向世界上和其利益相左的國家和地區發起進攻,已經給世界秩序、世界規則、世界經濟形勢帶來了重大影響。”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陳文玲近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以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分析與2019年展望為主題的會議上援引數據分析說,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組織及 IMF都調低了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數據分別是2.9%、3%、3.6%。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2019年的經濟和外貿形勢是否會面臨諸多難題呢?

“因為大政方針、宏觀經濟政策方向都是正確的,中國經濟雖然是穩中有憂,變中有憂,總體來說還能穩住,中國經濟潛力和空間都還是比較大的。”陳文玲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說,“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對穩定中國經濟發展和開拓貿易發展空間都有積極作用。
陳文玲從全球貿易格局將發生三大變化角度分析,中國有定力和信心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穩定中國經濟和外貿發展,中國也始終是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的維護者和踐行者。
一是多邊貿易規則會發生重大的調整和變局。WTO倡導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發展,基于規則的公平貿易精神、基于效率的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精神、基于發展的有差別精神。但是,由于新經濟體增多、制造業格局發生變化,美國提出所謂公平貿易、對等貿易議題,比如美國認為所有國家的汽車進口關稅應該一樣。而我國是WTO多邊貿易體系的踐行者,我國加入WTO的時候汽車進口關稅是15.6%,我國在五年過渡期按照承諾減到了9.8%,現在又進一步在沒有承諾的情況下減到了7.5%,我國綜合稅率實際上已經接近美歐日發達國家,其中農業的綜合稅率甚至低于日本。WTO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履行承諾最好的國家。面對多邊貿易規則受到挑戰,中國積極推動WTO改革,并且改革基于履行承諾、遵守規則、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二是隨著產業的轉移,貿易的流量、方向、結構、區域分布會發生很大的調整。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加快向東南亞、非洲和拉美轉移,在新的產業布局當中我國不僅推動出口,也需要進口更多商品,從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品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升級版消費品,到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的高端半成品或者中間品都會加大進口,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未來中國有能力要成為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貿易中心,成為國際貿易樞紐。另一方面,中間品貿易成為主體,據WTO研究中心得出的數據,中間品貿易占到了全球貿易的三分之二,從而使得全球產業鏈、服務鏈、供應鏈相互連接,其黏性要高于行政組合的黏性,產業鏈上的產品需要進行反復的進口和出口,各國貿易關系日益密切。因此,特朗普發起的對華貿易制裁最終會給美國的制造商和美國的消費者帶來損害,最終會使其認識到合作共贏的重要性。
三是貿易方式的變化。國際貿易原來有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小額邊境貿易,下一代貿易方式是基于跨境電商的先發優勢,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貿易方式。中國在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已經有30多個城市在進行跨境電商試點。而美國的主張是倒退的,其現在用來和全世界打貿易戰參照的國內法律都是20世紀的。
陳文玲說,國際貿易面臨變局,是一場決定世界經濟命運的競爭,具有方向性、道路性、根本性的特點,若按照美國至上而且是僵化落后的方式制定規則的話,世界經濟發展將會出現倒退。而中國的主張和做法是面向未來、符合時代潮流的。
陳文玲總結,面對不確定性增多的世界經濟形勢和美方發起的貿易摩擦,我們必須要把握三點。一是不能懼怕美國的恐嚇,要有定力,相信我們是代表時代潮流及變革的方向是正確的;二是定力來自于我們對貿易本身規律性的分析,從貿易結構和產業鏈角度,美國發起的貿易摩擦會讓其企業感受到疼痛,最終會使美國從對華切割、對華脫鉤重新轉變為對華掛鉤、對華合作,合作共贏,我國要等待轉機的到來;三是中國要持續改革、面向未來,敢于創建適應未來發展的新理論、規則、框架,敢于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