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外貿再創新高。其中,國有企業外貿增速有所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提速……外貿發展呈現出多個令人欣喜的變化。
特別是在區域發展方面,我國外貿發展整體更趨協調。數據顯示,2018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進出口增速高于全國整體增速。其中,西部12省市外貿增速為16.1%,超過全國增速6.4個百分點;中部6省市外貿增速為11.4%,超過全國增速1.7個百分點;東北三省外貿增速為14.8%,超過全國增速5.1個百分點。
為此,本報從中西部與東北地區各選取了多個外貿再“摸”新高的省區作為樣本,希望籍此在總結規律、呈現趨勢的同時,挖掘潛能、提出警示。可以發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進出口有良好的互動、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力度、營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是大部分地區保持外貿高速增長的共有因素,同時,各省區在外貿發展探索中也各有“絕招”。
內蒙古
外貿總值首破千億元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1034.4億元,比2017年增長9.9%,高于同期全國外貿進出口增速0.2個百分點。其中,進口655.7億元,增長7.5%;出口378.7億元,增長14.4%。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互動良好,是2018年內蒙古外貿創歷史新高的一大助因。“自治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潛力正在持續釋放,成為拉動自治區外貿發展的新動力。”呼和浩特海關統計分析處工作人員焦志軍告訴記者,2018年,自治區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699.3億元,增長14.6%,占比67.6%,高于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增速1.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216.9億元,增長15.9%;進口482.4億元,增長14%。
從國別來看,內蒙古外貿國別集中度較高,前三大貿易伙伴國為蒙古國、俄羅斯、澳大利亞。2018年,自治區對蒙古國進出口327.7億元,增長24.1%,占同期內蒙古外貿進出口值(下同)的31.7%;對俄羅斯進出口197億元,下降4.2%,占比19%;對澳大利亞進出口57.1億元,增長43.1%,占比5.5%。上述三者合計達581.8億元,占同期自治區外貿進出口總值的56.2%。
外貿商品結構也存在集中度較高的特點。內蒙古出口以鋼材、機電產品、有機化學品為主,其中鋼材出口增長幅度較大,達45.2%;出口機電產品增長12.6%;有機化學品增長16.3%;農產品 出口增長10.3%。四者合計占同期內蒙古自治區出口總值的71.4%。進口方面以資源性商品為主,煤進口181.2億元,增長25.9%;鋸材94.3億元,下降5.2%;銅礦砂進口90.5億元,增長19.4%;進口鐵礦砂62.2億元,增長27.6%。四者合計占同期內蒙古自治區進口總值的65.3%。
作為內蒙古進出口的主力 軍,民營企業出口比重出現小幅下滑,進出口總值749.2億元,增長4.5%,占比72.4%,比重下滑3.7個百分點。同期,國有企業進出口212.4億元,增長38.7%,占比20.5%;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72.8億元,增長2.7%,占比7%。
“總體來看,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外貿穩中向好的趨勢得到鞏固,發展潛力不斷顯現,但當前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中美經貿摩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焦志軍分析認為,2019年,內蒙古仍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加大投入;繼續優化內蒙古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推動外向型產業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升級;扶持創新型、技術型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龍頭型企業和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品牌、強勢品牌,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四川
五大關鍵詞撐起中西部第一
2018年,四川省外貿進出口總值躋身全國前十,居中西部第一位。
成都海關統計分析處處長潘旭東認為,可以用5個關鍵詞描述2018年四川省外貿進出口情況。
第一個關鍵詞:新高。2018年,四川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5947.8億元,同比增長29.2%,高出全國整體進出口增幅19.5個百分點,外貿規模創歷史新高,排位上升至中西部第一。其中,出口3334.8億元,增長31.4%;進口2613億元,增長26.5%。
第二個關鍵詞:多元。伴隨企業加速拓展國際市場的步伐,除傳統主要貿易伙伴市場得到鞏固外,新的國際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得到進一步開拓。2018年,四川省與前4大貿易伙伴(美國、東盟、歐盟和日本)實現貿易往來4049.4億元,占總值比重68.1%,比2017年有所下降,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達1652.2億元,增長24.4%,貿易比重上升至27.8%,展現了融入“一帶一路”的積極成效,也反映出四川外貿市場更趨多元。
第三個關鍵詞:協調。2018年,外貿“領頭羊”成都實現進出口值4983.2億元,增長26.4%,占比由2017年的85.6%下降至83.8%。綿陽、宜賓等地業務快速增長,綿陽進出口值達258.7億元,同比增長1.3倍;宜賓進出口96.9億元,增長68.2%。可以看出,四川外貿正呈現出多點并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第四個關鍵詞:優化。從產品結構看,2018年,四川省出口高新技術產品2231.9億元,增長32.1%,占全省出口總值的66.9%;進口高新技術產品2066.8億元,增長28.5%,占比79.1%。從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3351億元,增長29.5%,拉動全省外貿增長16.6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出口1817.8億元,增長30.2%,拉動全省外貿增長9.2個百分點。數據的變化反映出具有四川特色優勢的“5+1”現代產業體系正加速推動該省外向型經濟提檔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
第五個關鍵詞:強勁。2018年,四川省民營企業進出口達1351.8億元,增長45.6%,拉動同期全省外貿增長9.2個百分點,占全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比重達22.7%,比2017年提升了2.5個百分點,進出口增速明顯快于全國整體水平,發展勢頭強勁。而且,隨著四川省委、省政府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20條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實,未來民營企業的表現更加值得期待。
2018年,在機構改革關檢全面深度融合的推動作用下,報關報檢的229個申報項目已精簡至105個,進出口申報隨附單據由74項合并為10項,監管證件由86種壓縮至48種。多管齊下,有效壓縮了整體通關時間,2018年12月,四川關區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降至51.05小時、1.16小時,分別壓縮57.81%、68.39%。在最新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質量報告》中,成都躋身全國第四位。
山西
外貿規模創新高手機出口倚重大
據太原海關統計,2018年,山西省進出口總值1369.9億元,比2017年增長17.8%,高于全國平均增速8.1個百分點,進出口總值位居全國第22位,增速位居全國第9位。其中,出口高于全國平均增速(7.1%)10.3個百分點,進口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2.9%)5.5個百分點。
從貿易方式上看,加工貿易仍占據山西外貿的主導地位,同時一般貿易保持平穩增長。2018年,山西省加工貿易進出口928.9億元,增長14.9%,占全省外貿總值的67.8%;一般貿易進出口425.5億元,增長22.3%,占全省外貿總值的31.1%。從貿易主體上看,外商投資企業外貿份額占山西進出口行業的半壁江山,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進出口也在穩步增長。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807.1億元,增長17.3%,占全省外貿總值的58.9%;國有企業進出口342.8億元,增長15.6%,占全省外貿總值的25%;民營企業進出口220億元,增長23.3%,占全省外貿總值的16.1%。
在其主要貿易伙伴中,山西對美國、金磚國家、中國臺灣、東盟進出口增長,對歐盟、韓國、日本進出口下降。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都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其中,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8.2億元,增長28.3%;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97.4億元,增長22.4%。
2018年,山西省外貿多點發力。其中,呂梁、大同等8市進出口都實現了增長,呂梁市增長高達155.2%。呂梁、臨汾、晉中等10市出口實現增長。此外,去年山西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礦產品等冶金原料的進口均實現快速增長。
“全省外貿總額能夠突破13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主要得益于占山西省進出口份額56.1%的富士康山西各公司拉動進出口增長9.2個百分點,以及占山西進出口份額5.2%的太鋼各公司拉動進出口增長3.8個百分點。”太原海關相關負責人分析指出,2018年除2月份外,其余11個月的月度山西進出口值均超百億元,最高的為8月份,達154.9億元。但自8月后開始持續下降,12月月度進出口額與8月相比下降53.9%,四季度進出口規模明顯遜色于三季度。“這主要是由于富士康山西各公司貿易出口四季度開始環比持續下降,12月份同8月份相比,拉低山西省進出口增長31.6個百分點。”
2019年,國家與全省層面的政策支持為山西外貿平穩向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但上述負責人也坦言,山西外貿主要依靠富士康的現實使得其外貿發展比較脆弱,特別是蘋果 和高通 的專利戰已蔓延到全球,部分侵權型號手機禁售、高價策略使得蘋果手機銷售低迷等現狀將對富士康的手機生產和出口產生極大的影響,富士康總體戰略部署也將對富士康山西省各公司產生影響,使山西省外貿發展面臨諸多考驗。
遼寧
政策加力也需自身修煉
2018年,遼寧省(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統計)外貿進出口總值為7545.9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1.8%,打破了2013年進出口7109.1億元的歷史記錄,再次創下遼寧省年度外貿進出口新高。其中,出口3214.9億元,增長5.7%;進口4331億元,增長16.8%。
作為引領遼寧外貿增長的“火車頭”,2018年大連市出口1917億元,增長8.1%,占同期遼寧省外貿出口總值的59.6%;進口2846.8億元,增長17.6%,占比遼寧進口份額65.7%,將同期遼寧省外貿整體增速上拉8.5個百分點。
2018年遼寧外貿還呈現出一般貿易進、出口雙增長,加工貿易出口增長、進口下降,保稅物流方式出口下降、進口增長等特點。數據顯示,2018年遼寧省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增長10.3%,占同期全省外貿出口總值的56.3%;加工貿易出口1212億元,增長3.1%,占比37.7%;保稅物流方式出口158.6億元,下降9.9%,占比4.9%。同期,遼寧省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2507.3億元,增長23%,占同期遼寧省外貿進口總值的57.9%;保稅物流方式進口1143.9億元,增長21.6%,占比26.4%;加工貿易進口571.2億元,下降8.8%,占比13.2%。
出口大項上,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鋼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進口方面,機電產品、原油和高新技術產品大幅增長,農產品進口下降。
大連海關相關人士在分析2018年遼寧省外貿進出口增長原因時表示,國際、國內環境是兩大有利因素。
2018年以來,歐盟、美國經濟延續復蘇態勢,日本經濟也有所好轉。2018年,遼寧省對歐美日出口分別增長12.1%、8.4%和7.8%;對新興市場進出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對巴西出口增長95%,對俄羅斯出口增長12.4%,對印度出口增長3%。全球經濟向好帶動需求回暖,為遼寧省出口增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同時,國內多項經濟指標總體穩定,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據海關統計,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由2017年的43.6萬家提升到2018年的47萬家,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提升也為遼寧省進口增長創造了良好的內部條件。
2018年,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貿易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年內兩次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主動降低藥品、汽車及其零部件、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也有效促進了進出口的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遼寧省進口汽車零配件增長23.5%,進口藥品增長13.8%。
但上述人士也提醒,美國加征關稅對遼寧外貿發展的影響雖尚未顯現,但也要引起注意。2018年遼寧省對美出口總值為385.3億元,增長8.4%,占同期遼寧省外貿出口總值的12%;自美進口350.1億元,增長35.1%,占同期遼寧省外貿進口總值的8.1%;實現進出口貿易順差35.2億元。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全球貨物貿易的增長態勢面臨著挑戰,外貿企業還需加緊自身修煉。
河南
中部崛起新勢力
據鄭州海關統計,2018年河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5512.7億元,與2017年相比(下同)增長5.3%,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55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居中部第一位。其中,出口3579億元,增長12.8%;進口1933.7億元,下降6.2%。2018年,河南省外貿發展呈現多個亮點。
外貿隊伍進一步壯大,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為了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河南省大力支持發展速度快、增長潛力高的重點企業擴大進出口規模,使得龍頭企業在外貿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越來越顯著。2018年,全省有實際進出口業績 的企業7587家,比2017年增加998家,增長15.1%。其中,354家企業進出口值超過1億元,比2017年增加44家。排名前三位的企業合計進出口3453.2億元,占同期全省外貿進出口值的62.6%。
市場更趨多元化,新興市場增勢顯著。除對美國等傳統貿易市場保持較高增速外,河南對新興市場貿易增長也較為顯著。2018年,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187.9億元,增長23%,高于全省整體增速17.7個百分點。其中對中東歐16國進出口84億元,增長81.3%。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有效分散了貿易爭端可能帶來的風險。
貿易經營主體和貿易方式進一步優化和改善。2018年,河南省民營企業進出口1501.2億元,增長23.2%,比同期全省外貿進出口增速高出17.9個百分點,占比由2017年的23.3%提升到2018年的27.2%。從貿易方式看,2018年,河南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總值所占比重為33.7%,占比較2017年提高3.2個百分點,一般貿易所占比重已經連續3年得到提升。
出口方面,手機、農產品、人發制品位居河南省出口商品前三位。特別是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河南的農產品等優勢產業出口保持較高增速。2018年,河南農產品出口169.1億元,增長13.3%。其中,食用菌出口80.9億元,增長28.3%;茶葉出口4.8億元,增長53.6%,南陽、三門峽為全省農產品出口主要地市。
隨著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在鞏固鋁材、農產品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河南省積極發展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著力培育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電子產品等高端產業,推動形成電子信息 產業集群。2018年,河南外貿質量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保持增長,出口高新技術產品2277.4億元,增長10%,占全省出口總值的63.6%。
此外,鄭州市以進出口4105.4億元的成績在河南省外貿進出口中一馬當先,占同期全省外貿總值的74.5%。同時,全省18個地市中共有16個地市的外貿都保持了正增長。其中開封市、鶴壁市和三門峽市分別以53.9%、52.7%和38.9%的增速位居全省外貿增速前三位,外貿發展更加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