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北京“大紅門早市”商戶入駐河北滄州珠商貿城。新華社記者楊帆 攝
在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日前舉辦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介紹,通過用大數據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展進行測度,發現2020年北京在三地在營企業注冊資本總額中的占比為73.95%,較2014年下降了9.57個百分點,而天津、河北分別上升了3.72個和5.85個百分點。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7年來,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非常顯著。”葉堂林說。 三地產業協同狀況較好
北京在京津冀三地在營企業注冊資本總額中的占比,較2014年明顯下降。北京的批發與零售業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點內容,在“基于大數據的京津冀產業協同進展研究”中,葉堂林還發現,從2014年到2020年,北京批發與零售業在營資本總額增長為54.56%,天津增長為126.92%,河北增長為127.70%。
“可見,北京批發與零售業的增長由于非首都功能疏解得到了顯著的抑制。”葉堂林說。
從三地高新企業的數量來看,2019年北京高新制造業企業的數量與2010年相比有所下降,天津有所增加,河北的石家莊、滄州、衡水大幅上升。葉堂林認為,這表示在制造業方面,河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三地的產業協同狀況較好。”葉堂林表示,在產業分工方面,北京注冊資本最多的是租賃與商務服務業、科研服務業和金融業,因此北京總體處于產業鏈的研發和銷售環節。天津則以金融租賃和科研服務業為主,總體處于產業鏈的資本和銷售環節。河北在營注冊資本最多的依次是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和建筑業,總體處于產業鏈的制造環節。 實現“雙碳”目標,京津冀具有先發優勢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三地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城市規模和功能存在斷層,城市間經濟聯系較弱。不同規模的城市間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制約了區域整體競爭力提升。”北京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市委市政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李文紅在論壇上說。
如何縮小三地發展差距?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所研究員楊開忠表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還存在五大機遇。
“首先,京津冀特別是北京,在全國創新資源、創新生態系統方面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第二,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三地具有先發優勢。從2014年開始,三地就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協同發展的三個突破點之一。實現‘雙碳’需要技術支撐,技術重要的來源就是北京及周邊地區。”楊開忠說。
我國將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楊開忠認為,這將給三地加快大、中、小首都圈和泛首都圈的形成帶來重要機遇。
此外,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京津冀作為京津重地和國際交往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第五個機遇是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經濟。 天津應進一步借力臨近北京的區位優勢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期完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后,天津如何繼續發力?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蘭冰指出,未來天津有四個方面需要關首先,在產業協同方面,天津應進一步借力臨近北京的區位優勢,把北京科技中心的資源優勢和天津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基礎疊加起來,加強京津在原始創新、創新成果專業化鏈條上的合理分工。
在空間協同方面,李蘭冰提出天津應在臨近北京的區位推進一些大的功能區、集中承載區的建設,來推動建設京津都市連綿帶。
第三是要推進高質量對外開放,加快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北方國際物流航空中心建設,以優化三地資源配置和市場協同。最后是協同治理,李蘭冰表示,期待有助于深化改革的一些政策措施能夠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