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紀念《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英文簡稱為CISG)通過4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本次研討會由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商務部、中國貿促會和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貿仲委)共同舉辦。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盧鵬起、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詠箑出席開幕式并致辭,聯合國貿法會秘書長安娜·喬賓·布萊特通過視頻作主旨發言。貿仲委副主任兼秘書長王承杰主持開幕式。
盧鵬起指出,《公約》自1980年通過已走過40年風雨歷程,建立了現代、公正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制度,為提升國際貿易的法律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重要依據。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性上升帶來的挑戰,中國仲裁界要與聯合國貿法會及世界各國同仁以《公約》的推廣使用和進一步研究完善為抓手,緊跟經濟全球化和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堅持和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國際經濟發展的穩定秩序;加快新型法律問題研判,增強國際貿易和爭議解決規則發展新動力;推動《公約》廣泛運用,為國際爭議解決拓展更大空間。他表示,站在歷史新的更高起點上,要推動《公約》不斷實現新發展,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加快構建更加穩定共贏的國際經貿秩序和治理體系。
李詠箑表示,40年間,《公約》廣泛應用于國際貿易實踐,為各國立法司法提供了有益指引。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加入《公約》,表明了中國對外開放、與世界接軌的愿望,也促進了中國法制的國際化進程,對中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將繼續以開放、積極的態度與包括聯合國貿法會在內的國際組織深化合作,為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與完善,為經濟全球化向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安娜·喬賓·布萊特在主旨發言中表示,《公約》為促進貿易法規的統一與協調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已成為世界上最為成功的統一性法律文件之一。中國是《公約》早期締約國之一,并將《公約》中的條款靈活運用轉化至國內的合同法和最新的民法典中。貿仲委率先在案件審理中適用《公約》,為促進《公約》的適用與完善作出了貢獻。聯合國貿法會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向世界各國、特別是非締約國展示《公約》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
研討會上,王承杰就《公約》在中國仲裁的適用作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充分肯定了《公約》在建立現代、統一和公正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制度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詳細介紹了《公約》與中國和中國仲裁的緊密聯系,總結歸納了貿仲委在審理《公約》案件的豐富實踐,并分別對《公約》適用、合同效力、合同履行、電子數據等重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未來貿仲委還將在提升適用《公約》審理水平、探索《公約》相關判例的透明與分享、推進《公約》的全球廣泛適用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為紀念《公約》通過40周年,貿仲委組織出版了“《公約》在中國仲裁的適用”中英文版,在本次研討會正式發布。
會上,來自國際組織和“一帶一路”國家的代表、國內外知名法律學者及爭議解決專家圍繞“CISG在中國適用的經驗與挑戰”“CISG——為‘一帶一路’貿易爭議提供解決方案”“數字經濟時代的CISG”和“貨物貿易的爭議解決”等四個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共享《公約》在國際貨物銷售爭議解決中的最新實踐成果。
貿仲委仲裁院副院長解常晴在閉幕式上致辭表示,《公約》為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面對復雜的國際貿易格局,加強國際法治環境建設的工作時不我待,貿仲委愿與聯合國貿法會深化合作,共同助力國際爭端解決事業的發展,為世界經濟繁榮穩定作出貢獻。
此次舉辦40周年紀念活動,旨在總結《公約》在中國適用的成功經驗,展現以貿仲委為代表的國際仲裁機構適用《公約》的豐富裁判經驗,為《公約》統一解釋與適用提供重要參考,進一步擴大《公約》適用范圍,維護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次研討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線上直播平臺面向全球受眾播放。150位法律專家和工商界代表參與會議,38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5萬人觀看直播。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由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組織制定,于1980年在維也納舉行的外交會議上獲得通過。自通過以來,《公約》為建立世界通行經貿法律規則,促進締約國立法改革,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作為早期締約國之一,于1986年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了正式參加《公約》的核準書。《公約》自1988年起在中國生效,對中國市場經濟和合同法律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