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在北運河廊坊段,全線旅游通航儀式在香河中心碼頭舉行。 記者田明攝
游千載運河,頌百年風華。6月26日上午,北運河廊坊段實現旅游通航,未來將重點面向京津冀游客群,打造運河全域旅游發展新高地。同日,北運河北京段也與廊坊段同步分段試通航,明年有望實現京冀互聯互通。
京杭大運河作為連接中國南北的偉大工程,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北運河段全長143公里,其中流經我省21.7公里,上接通州,下連武清,全部在香河域內,是貫穿京津冀大運河的重要節點,也是北運河旅游通航的出京第一站。
6月26日上午9時左右,在香河中心碼頭中軸廣場,游客開始登船,游覽北運河廊坊段。 記者田明攝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與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推動運河京冀段同步通航。2019年11月,河北省政府部署北運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規劃編制工作。2020年9月,廊坊市政府印發通航規劃。
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為宗旨,廊坊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先后啟動實施了北運河生態綜合整治、水質提升、沿河綠化等系列工程,全力打造自然景觀優美、文化脈絡清晰、人文風景獨特的運河文化旅游觀光帶。香河縣與通州、武清多次溝通對接,建立推動“通武廊”全線通航的聯合工作機制,對標京津,謀劃實施了水系治理、橋閘改建、景觀提升、碼頭修建等多項重點工程。
6月26日上午,游客乘船游覽北運河廊坊段。 記者田明攝
半年時間,廊坊將北運河廊坊段打造成為全省第一條內陸旅游通航河流,建成全省第一座具備通航條件的船閘和集旅游、海事、安全保障為一體的綜合性內河碼頭,開辟了國際領先、國內最為先進的數字化旅游航道,并沿河打造了森林生態文化區、運河歷史文化區、田園農耕文化區北中南三大景區板塊和運河春色、河灣濕地、半島尋芳等十大繽紛節點。
夏至時節,北運河廊坊段水清岸綠、風光旖旎,坐上游船從中心碼頭出發向北,半個小時便到達京冀界河……“剛剛坐上游船逛了一圈,非常舒爽。運河通航后將大大造福我們沿岸村街。老百姓可以在碼頭邊上種農家菜、搞農家樂,吸引大量北京游客來休閑旅游。”香河縣譚莊村黨支部書記譚德山告訴筆者,譚莊村就在北運河王家擺橋西岸,他們就是運河通航的直接受益者。
6月26日上午,河北香河北運河岸邊,民間藝人進行中幡表演慶祝通航。 記者田明攝
“仰京華而俯津衛,枕運河而抱潮白”,依托突出的地理優勢,香河縣確立了“京畿首驛·如意香河”的最新旅游形象定位,樹立生態優先意識,創新體制機制,全力打造北運河文化旅游帶,推進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構建以北運河為軸心、帶動全縣全域旅游發展的總體格局。
立足于講好大運河故事,香河還成立了大運河文化研究會,積極修復北運河相關遺址,完成了金門閘遺址修繕保護工程,將運河文化與農耕、民俗、美食、工業、手工業等文化資源有機結合,培育壯大了“兩河”(北運河、潮白河)生態、皇家文化、影視制作、農業觀光、家居博覽、工業體驗、鄉村民宿等七大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了10余條精品旅游線路,舉辦了京津冀中華大廟會、京津冀國際旅游季、荷花節、大運河文化節等一系列特色節慶活動,運河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 一河貫通、分段定位、輻射城鄉——重點面向京津冀休閑旅游客群,北運河香河段整體空間架構將形成“一帶、三段、兩翼、多核”的旅游通航發展格局。“一帶”即以運河旅游通航為核心的文化旅游發展帶。“三段”即北部森林風貌、中部休閑風情、南部田園風光三個特色風景區段。“兩翼”即運河旅游輻射帶動的東西兩側城鄉旅游發展片區。“多核”即以河心島、王家擺、金門閘等為核心的文旅項目。
一條北運河,連接生命線,溝通京冀津。為深入推進北運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香河縣與通州區簽訂了《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深入推進香河縣與通州區在文化和旅游領域高水平、深層次、全方位合作,建立兩地文化和旅游常態化聯動合作機制,加快實現兩地文旅產業資源共建共享,加強兩地深層次文化和藝術交流。
“隨著北運河廊坊段與北京段同步通航,濱河生態景觀和沿線文化風情魅力將更加凸現,香河運河旅游品牌將叫響京津冀,大大帶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香河縣文廣旅局副局長趙愛介紹,該縣計劃通過5-10年的發展,帶動香河全域旅游人數提升至約1200萬人次;年旅游總收入提升至約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