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自營勘探開發的首個1500米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建成投產;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實現快速交會對接……從海洋到天空,從技術攻克到應用探索,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5G、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產業創新成果,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制造業是吸引外資的主力軍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部分,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起到最核心、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分布比較廣泛,涵蓋高中低端,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制造大國地位仍穩固不變。
“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3.5萬億元增加到31.3萬億元。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到10.4%,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增加值明顯提升,由約1.8萬億元增加到3.8萬億元。2020年,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汽車、手機、電視機、計算機、鋼鐵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劉英表示,穩住制造業就穩住外貿外資。在貿易方面,我國出口是以制造業產品為主,特別是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到總出口額的將近60%。在外資方面,我國制造業也是吸引全球外資的主力軍。
作為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近年來,中國制造業開放不斷提速:今年起實施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年版》,總條目1235條,比2019年版增加127條。目錄體現出鼓勵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的政策導向,進一步增強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表示,當前中國一般制造業已經基本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并且吸引外資更多集中在高端制造業和價值鏈的高端環節,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相契合的產業領域有了更多外資的身影,2020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增長11.4%。
全球500強之一的霍尼韋爾近日宣布與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旗下的上海寶氫氣體工業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寶氫”)達成合作,為上海寶氫提供先進的氫氣凈化提純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氫能作為實現脫碳的重要解決方案,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技術的日益進步、規模化推廣和政策支持,氫能作為具有市場潛力的清潔能源,其產業鏈在中國已然進入高速發展軌道。” 霍尼韋爾UOP中國副總裁兼總經理項雷表示,此次合作將推動氫能在中國市場的生產與開發,促進鋼鐵行業實現節能減排并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加大高技術產業投資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5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0.4%,高于全部投資5.0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5.6%,兩年平均增速為13.2%,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9.9%。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投資增長81.9%,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48.3%,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增長34.0%。
對于制造業投資的增長,劉英表示,在需求側,很多國家受到疫情沖擊,制造業企業生產進度受阻,無法持續穩定提供產品。而我國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保持穩定,且我國是全球最大市場,內外需是拉升制造業投資的重要力量。當前,全球經濟總體處于復蘇態勢,后續需求的拉動仍會持續。在供給側,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再加上疫情的沖擊和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有可能將增加對制造業有關領域的投資,填補供應鏈產業鏈的短板。
“在上海市軸承技術研究所專家協助下,我們攻克了自動檢測等行業卡脖子難題,盡管投入超過5年利潤總和,但我覺得值!”浙江寧波金鑫軸承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金良日前表示,依靠創新,上半年金鑫軸承營收突破2500萬元,同比增長25%。
據悉,目前長城汽車新產品的開發周期最快可控制在11個月,相比大多數品牌縮短一半以上。長城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軍表示,未來5年,長城汽車將累計投入1000億元的研發費用,用于純電動、氫能、混動、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此外,長城汽車還將加大全球化研發人才的投入。到 2023 年,長城汽車在全球范圍內的研發人員,會在現有的1.5萬人基礎上翻一番,達到3萬人。
推動制造業不斷完善
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劉英表示,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當前我國制造業產業鏈主要集中在下游的加工組裝環節和中低端制造領域,在上游的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核心技術設備、主要軟件等方面還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我國人口紅利還在消退,制造業成本上升,RCEP正式生效實施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能會加速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表示,面對國際產業鏈重構和產業競爭新格局,必須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在劉英看來,自主創新在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未來,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提質升級,在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方面加大研發力度,進行更多的自主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推動我國制造業從產業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打造中國制造業品牌。二是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即產業的數字化和數字的產業化,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三是推動制造業向綠色化轉型,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然要求,也是制造業企業的必選項。四是在“政產學研用”中加入金融的“金”,不管是產業升級、自主創新,甚至制造業企業海外并購,都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五是后疫情時代,我國要充分利用國內大市場,在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方面盡量減少對外部的依賴,加強和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的體系建設,培養我國制造業對外競爭的新優勢。
此外,劉英表示,我國制造業不僅要依托國內市場,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還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例如,在RCEP區域內,可強化與東盟、中日韓的小循環,加強產業的垂直化一體化分工,推動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推動我國“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